摘要:用500万元预算,只占当时同题材影片的约十分之一,却要在一年时间内拍摄一部包含138位历史人物、涉及众多重要战役的历史大片,还要去天安门城楼和中南海取景。这也许是电影拍摄历史上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一,但在36年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由此诞
上观新闻
用500万元预算,只占当时同题材影片的约十分之一,却要在一年时间内拍摄一部包含138位历史人物、涉及众多重要战役的历史大片,还要去天安门城楼和中南海取景。这也许是电影拍摄历史上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一,但在36年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由此诞生了影史上的红色经典《开国大典》。
“致敬英雄·礼赞祖国”经典红色电影巡展海报
“致敬英雄·礼赞祖国”经典红色电影巡展日前在上海启动,于9月23日至12月23日在全国合作影院复映《开国大典》《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等五部历史经典影片。
参加影展开幕放映前,肖桂云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讲述了《开国大典》诞生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
拿到剧本,所有人都觉得“拍不了”
上海的秋天还未退去高温,84岁的肖桂云穿着灰色连衣裙和黑西装外套,优雅知性下散发着强大的气场,言谈间带着东北女性的豪爽。她清楚地记得,接到《开国大典》的拍摄任务时是1988年夏天,当时,她正和丈夫李前宽在长影的外景地拍摄有关李大钊的电视剧《血洒故都》。有一天,长影副厂长张笑天来到拍摄现场,把厚厚一沓剧本交到两人手上,说,“这是长影明年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片,一定要按时完成。”
导演肖桂云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肖桂云心知肚明。此前,电影《创业》编剧张天民受西安电影制片厂一位导演的邀请创作这部电影剧本,觉得不好把控,就找来多年好友和合作伙伴张笑天合力完成。没想到西影厂后来未能拍摄该剧本,兜兜转转又回到长影。
李前宽、肖桂云两人熬夜看完了长达十万字、分为上下集的剧本,第一感觉是兴奋。“我们在8年前拍了以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事件为背景的《佩剑将军》,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能拍打过长江,攻下南京总统府、降下国民党旗,在天安门上升起五星红旗?”这正是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剧本,创作难度自然也可想而知。片中涉及138个历史人物和众多历史事件,内容浩瀚,影片要赶在第二年10月1日上映,创作时间十分紧张。
剧本同时在长影6个创作集体传阅,征求意见,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电影没法拍。厂里一位资深导演甚至直言,“把这些内容全搁在一部电影里,简直是开玩笑。观众分不清这些人,也说不清楚这些故事,将来就会成为一个‘大杂烩’。”
当时,李前宽、肖桂云是厂里公认的“能拍大片的导演”,每年都有一部戏开机,正处于上升态势。长影全厂有90多位导演,“如果我们这部戏拍砸了,将来就没有机会再排戏了。”顶着巨大的压力,李前宽、肖桂云还是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了下来,两人把劝慰当作激励,“当时有领导讲:‘我们老一辈把江山都打下来了,你们连电影都拍不出来吗?’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们电影人的鞭策,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要通过银幕让更多人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
为了避免成为“大杂烩”,《开国大典》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表现每场战役,比如重要的淮海战役以陈毅将军与败将杜聿明的对话来勾勒,充满故事性。电影中插入大量黑白资料片,为了能让新拍摄的“历史影像”与之顺利衔接,当时花了很大的力气将这些影像处理为茶色。
让历史人物形神兼备
《开国大典》中涉及的138个人物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蒋介石等,大家都很熟悉,心中也自有形象。在筹备中,挑选合适演员,让人物形神兼备,给观众以真实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当时,副导演拿着历史照片资料到各个文艺团体寻人,“真的好像大海捞针一般。”肖桂云回忆,1988年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是那么方便,只能靠人乘公共汽车、骑着自行车到处跑。“我们要很快集中定下来,否则根本来不及。从7月拿到剧本,筹备了三个月就要开拍,特别要抢拍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因为再晚就到冬天了,天安门城楼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电影中,古月饰演的毛泽东、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都深入人心。选中古月演毛泽东有此前的积累,也有机缘巧合。早在1986年时,李前宽、肖桂云筹备拍摄《重庆谈判》,就曾想找古月来演毛泽东,尽管当时没拍成,但他们已为此做过不少准备。“此刻要拍这部戏,我们脑子里立刻就想到他。”
《开国大典》
不过,古月在八一厂有拍摄任务无法抽身,《开国大典》先是找来另一位毛泽东特型演员张克瑶。没想到开拍前,张克瑶突然身体不适,有脑血栓的征兆,医生嘱咐需要休养一两年,他们只好又拜托国家电影局去协调了古月出演。
古月是业余演员,胜在形象酷似,他也做过很多细致工作,将毛泽东的声音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开国大典》中,李前宽、肖桂云要求他把这些模仿的架子全部“打掉”,“我们想要用平和的状态去表现他,不要总是一举手、一叉腰,让人一看就是领袖的感觉。”
饰演蒋介石的孙飞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但有时“演”的气味太足。拍摄中,两位导演一直提醒演员注意别“端着”演戏,一个要按着一点,另一个人要往上驮着,好让这两个人更鲜活、更生动、更亲切,谈话时,就好像两个普通人在聊天。“用我们的话来说,‘把毛主席从神坛请下来,把蒋介石从鬼域拉到人间’。”
《开国大典》
拍开国大典,古月悄悄拔了一颗牙
“开国大典”是整部电影中最难的一场戏。一开始,摄制组打算在长春的地质宫搭建天安门的场景,但按照缩小的尺寸来算,时间也需要一年,成本达到500万元,赶上整部戏的成本。“一是没有这个钱,也等不了,就把这个方案取消了。”肖桂云说,眼下只剩下一条路,申请去真正的天安门拍摄。“当时,大家心里还没有十全的把握,我们拍戏的时间就以能否申请下来这个地方为标准,申请下来,我就开拍。”
她记得,当年正式开拍时间从11月11日去中南海拍摄算起,《开国大典》也是第一个进到里面拍摄的剧组。机会只有一次,他们早上5:00就出发,到了半夜2:00才离开,在那里拍摄了勤政殿和平谈判,毛泽东与程潜划船,与毛岸英谈话等戏份,接着就等去天安门拍摄的机会。
《开国大典》
“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先拍点过场戏来给演员磨合,但这次我们不敢拍别的戏,全力以赴准备拍天安门,这也是电影拍摄上史无前例的。”肖桂云说,必须先拍天安门,也是李前宽的要求,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全戏最难的地方。如果把这个问题给攻克下来,导演心里就有底了。“原本我和摄制组所有人都不同意,但他把这种想法不断跟大伙游说,最后说服了大家。先把最难的场面拿下来,用我们东北话来说,揣在兜里,心里就踏实了,后面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开国大典》
1988年11月18日,终于等来了去天安门拍摄的机会。整个摄制组住在北京郊区,大家凌晨4点多出发前往天安门,抢在一天时间内把戏拍完。“我们这一宿都没睡觉,有的部门最多能睡两三个小时。演员要先化好底妆,但眉毛、胡子要等去了天安门再粘上,否则时间长了会掉下来。”肖桂云记得,那天古月牙疼到不行,到了天安门城楼后,他自己把疼的那颗牙拔掉了,出了好多血。“这件事是他后来才跟我们说的,因为牙疼时没法好好表演,一切都是为了电影。”
过审背后其实“很顺利”
《开国大典》拍摄完成后,顺利经过国家电影局和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审查,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部人物鲜活、细节生动,兼具严肃性和艺术性的电影,诸如蒋介石打麻将、小战士给毛泽东梳头等生活化刻画突破以往题材表现,也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中央政治局领导曾三次观看这部影片。”肖桂云说,当时,洪学智将军操着河南口音说“很感动”,但他也提出了意见,“我们当年一个战士在前面打仗,后面会跟五六个民工支援,才能保证前线的供给。能不能有点支援前线的镜头?”也有领导谈到,“那时候有了第一次政协会,确定了国旗、国歌等,能否也在影片里表现一下?”两位导演欣然接受,也做过准备。“他们提的意见都特别好,也让我们的影片更加完美。”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当片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人民万岁”时,升起的国旗、绽放的礼花和前赴后继倒下的战士们的镜头交叠在一起。这个画面一出现,紧挨着李前宽坐着的领导,伸手在李前宽的手背上拍了三下,仿佛是在对影片致以无声的认可。
上海的欢迎仪式特别隆重
《开国大典》上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肖桂云记得,当时主创活动的第一站就来到上海,欢迎的人群浩浩荡荡,饰演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毛岸英,以及蒋介石、李宗仁、蒋经国等人物的演员齐聚现场,与观众交流,尽管那时还没有“路演”的说法。“上海的仪式特别隆重,我们来到后,接待我们的是著名演员张瑞芳,以及当时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著名导演吴贻弓。”
《开国大典》
在上海,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浓郁的电影氛围以及观众的热情。除了去影院,影片还去往医院公映,剧组所到之处,大家夹道欢迎,场面宏大。“好多观众看完影片特别兴奋,还有老同志拿着我们当时宣传的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当年,《开国大典》还在香港连放147天,打破了彩色戏曲电影《梁祝》创下的纪录,单在香港地区票房就盈利200万元。影片屡获殊荣,包括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等。
这部影片的成功,更加证明了李前宽、肖桂云驾驭大片的能力。此后,多家电影厂纷纷把剧本交给这对电影伉俪,两人也愿意挑战自己,屡屡攻坚克难。像是拍《七七事变》时,李前宽、肖桂云也遇到1994年拿到剧本,1995年就必须拿出成片的极限条件,还要“再造”宛平城、卢沟桥外景,但经历过《开国大典》的磨炼,这些都已不算什么。
肖桂云参与《开国大典》电影见面会
2019年,《开国大典》经过修复重映,在上海得了中学生电影周经典影片奖,肖桂云前来领奖。这次《开国大典》作为“致敬英雄·礼赞祖国”经典红色电影巡展的开幕影片,她又特地赶来上海与观众互动。“这样的巡展活动有一种传承的意义,特别好。”
谈到对年轻一代导演创作历史题材电影的建议,肖桂云认为,不妨把话语权交给观众,“年轻导演比我们聪明,也善于运用高科技进行拍摄。好的电影要突出人物,把历史表现清楚,每个人物的变化也要说清楚。电影好不好,观众都能看得出来。”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亲切问候并勉励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肖桂云正是收到回信的八位老艺术家之一。提及总书记回信,她激动地表示:“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感到特别兴奋、特别高兴。我们要按照这个方向去约束自己,努力前行。”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