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国庆档刚拉开帷幕,本该是新鲜血液注入的热闹场面,结果三部重磅新片《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和《浪浪人生》齐齐上阵,却集体踩空。10月1日首日,总票房勉强破3.2亿,其中新片加起来也就占了大头,但紧接着的几天,数据直线下滑。到了10月4日中午
2025国庆档刚拉开帷幕,本该是新鲜血液注入的热闹场面,结果三部重磅新片《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和《浪浪人生》齐齐上阵,却集体踩空。10月1日首日,总票房勉强破3.2亿,其中新片加起来也就占了大头,但紧接着的几天,数据直线下滑。到了10月4日中午,档期总票房好不容易冲破10亿,可新片们还是被上映半个月的《731》死死压着。猫眼数据显示,《731》单日还能稳拿2亿出头,新片们合计勉强超它一点点。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挠头,本来国庆档是全年票房高峰,观众钱包鼓鼓的,为什么新货刚上市就没人买账?
说白了,这波操作暴露了当下电影市场的痛点。预售期里,这些新片想看人数一度破50万,排片率也拉到25%以上,看起来势头猛。但实际转化率低得可怜,只有60%左右。观众不是没钱,而是挑剔了。疫情后,大家看电影不光图个热闹,更想值回票价。主旋律片《志愿军:浴血和平》本该靠情怀拉票房,前两部加起来超20亿,这次作为三部曲收官,首日票房近1亿,排片占比23%,票房占比却拉到30%。但第二天就掉到8000万,排片率缩水到25%。其他两部更惨,《刺杀小说家2》首日1.2亿,次日直降9000万;《浪浪人生》首日7000万,第三天只剩5000万。反观《731》,9月18日上映,首日就破3.45亿,现在半个月过去,累计超20亿,还在四线城市刷存在感,上座率32%,场均人次超30。
这不是巧合,而是市场在发信号。档期竞争本就平淡,今年没大IP续集,没国际大片,只有这些中规中矩的国产货。观众口味变了,短视频时代刷刷刷的快节奏,让长达130分钟的剧情片显得拖沓。加上经济大环境,普通人消费更理性,宁愿选老片重温,也不冒险试新。数据显示,国庆档平均票价38.7元,比去年涨了点,但上座率没跟上。影院方急了,赶紧调整排片,《731》的场次从10%拉到15%,新片们被迫让位。结果呢?总票房虽破10亿,但增速慢于预期,业内预测整个假期顶多15亿,远低于去年同期。这波新片崩盘,不是片子烂到家,而是没抓住观众的痒处。
《731》9月18日上映,半个月过去,不但没凉,还在国庆档横冲直撞。累计票房超20亿,进入年度前五,首日3.45亿,刷新影史纪录。赵林山导演,小成本历史片,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罪行,东北实验基地实景,档案照片穿插,证人证言逐一。观众沉浸证据链,细菌投放实验细节冷峻,受害者照片触目。猫眼8.5,豆瓣两极,褒者赞尺度宽、还原真相,贬者批尺度大、血腥过头。但票房不讲道理,四线城市占比30%,下沉市场爱这口。场次27.2万,场均30人,断层领先。19.9元特惠票,连续三天压《刺杀小说家2》,仅次《志愿军》。
为什么半月老将碾压新片?一是题材刚需。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暑期《南京照相馆》破30亿,《731》接棒,观众有集体记忆。片子不娱乐化,直给事实,避开主旋律套路,靠真实打动。数据显示,上座率32%,高于档期平均20%。二是策略对路。排片从2.4%拉到10%,预售破亿,点映就火。出品方抓准下沉,农村包围城市,四五线票房占比高。相比新片预售遇冷,《731》借势回暖,国庆推出特价,观众蜂拥。三是口碑韧性。虽两极,褒贬拉动讨论,社交热搜不断。好评称历史教育意义大,贬低说太残酷,但不管怎样,话题度高,转化成票房。首周12.39亿,第二周稳增,预测30亿。
来源:周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