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里它像一匹黑马,把大片们甩在后头,三四线城市的小影院也跟着沾光,排片一路涨到三成五。
八亿票房,两千多万人掏钱,不是小数目。
国庆档里它像一匹黑马,把大片们甩在后头,三四线城市的小影院也跟着沾光,排片一路涨到三成五。
观众不是图热闹,是图一个“终于有人拍出来”的痛快。
韩国CJ娱乐先下手,买下海外发行权,准备明年年初让韩国观众也尝尝这口历史苦酒。
日本那边更热闹,民间团体“731真相调查会”两万多人联名,要求东京国际电影节放这片,右翼媒体《产经新闻》却跳脚,骂电影“扭曲历史”。
吵得越凶,票房越稳,像有人故意给片子添柴火。
北大历史系的会议室里,二十来位教授围着片子开研讨会,一句一句抠史料。
冻伤实验、母爱注射,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桥段,都能在731部队的《特殊输送档案》里找到编号。
学者们说得直白:电影第一次把细菌战、活体解剖、冻伤、毒气四条罪恶生产线完整地摆到一块银幕上,教科书没做到的,它用两小时给补上了。
导演赵林山在《环球时报》的采访里摊牌:原始素材更狠,剪了四十分钟,怕观众中途退场。
主演姜武收到匿名邮件,威胁他“闭嘴”,他把邮件打印出来贴在化妆间门口,谁路过都能看见,像一张反向奖状。
主创们心里清楚,有人越不让你说,越说明非说不可。
网上也不清净。
微博一口气封了一万两千个恶意差评账号,一查背景,七成三发过“精日”言论,痕迹明晃晃。
知乎有人写了篇“如何分辨真假差评”,教网友看账号注册时间、历史发言,点赞冲到十万。
平台出手、网友自学,像一场自发的“网络扫雷”。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在记者会上轻描淡写:“不应过度聚焦历史问题。
”话音刚落,票房又涨一波。
索尼影业原本准备十月在日本推自己的731题材片《恶魔部队》,悄悄撤了宣发,海报说没就没。
业内传,他们怕撞枪口,更怕对比——同样题材,一个遮遮掩掩,一个直给,观众不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一句话点破:艺术化的历史,比教科书更能击穿代际隔阂。
年轻人未必啃得动档案,却记得住银幕上那双被冻成冰柱的手。
电影散场,他们回去搜资料、发弹幕、问长辈,历史就这样被“二次传播”。
争议越大,记忆越牢,有人想捂盖子,反而帮忙拧开了瓶盖。
片子不是完美无缺,节奏被剪得有点碎,个别角色脸谱化,可它把“731”这三个数字从课本角落拽到热搜中央,已经值了。
观众走出影院,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巾,心里装着沉甸甸的问号:如果这段罪恶被轻轻放下,下一次恶会不会换件外衣重来?
票房数字会降温,话题会沉榜,但历史一旦被人看见,就再难塞回黑暗。
有人睡不着,就有人醒着;有人想遗忘,就有人负责提醒。
电影不过两小时,真正的“续集”在观众身上——怎么记住、怎么讲述、怎么让下一代继续追问。
这活儿,比拍电影难多了。
来源:溪谷之内欢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