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谢晋着手拍摄《天云山传奇》,影片在当时触及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右派问题。鲁彦周撰写的小说拿到手,还没有看完,他已哭得喘不过气来。小说中的人物宋薇、罗群、吴逼一齐在他的脑海中活动了起来。这些人的故事都是当年谢晋非常熟悉或自己经历过的,宋薇身上不有着
罗君
罗君,文汇电影时报常务主编,上海电影评论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1980年,谢晋着手拍摄《天云山传奇》,影片在当时触及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右派问题。鲁彦周撰写的小说拿到手,还没有看完,他已哭得喘不过气来。小说中的人物宋薇、罗群、吴逼一齐在他的脑海中活动了起来。这些人的故事都是当年谢晋非常熟悉或自己经历过的,宋薇身上不有着当年自己的影子吗?浩劫留下的阴影并不能一下子从人们的心头、记忆中抹去。许多人对老谢苦口婆心地劝说:“你苦头还没有吃够呀!”不,正是因为苦头吃够了,不能再重复历史的悲剧了,他才不放弃这个题材。回顾民族的灾难和代价,他没有丝毫的动摇。
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东北大地一片冰封,白皑皑的厚雪分不出天与地。谢晋穿着军棉大衣、戴着狗皮帽和演员、创作人员在茫茫的雪地里已经拍摄了半个多月了。有时演员们刚刚拿起两个硬邦邦的面包、馒头,谢晋一声令下:“抢拍冯晴岚雪地拉车!”雪地里立即刻下两行深深的长长的车轮印子。他呐喊、他呼唤:“让冯晴岚式的好人在我们生活中多一些、再多一些,让吴遥这样的人少一点、再少一点,让宋薇这样的人觉醒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影片出来,谢晋收到几万封观众来信,几万封呀!一部影片引起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在中国电影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来信不仅仅是赞扬他的艺术成就,绝大多数人看完影片之后,都把自己摆了进去,与剧中人共诉共泣,夫妻抱头痛哭,全家抱头痛哭,有的从冯晴岚身上找到了生活勇气,有的有宋薇式的经历。痛不欲生,也有吴遥式的人物看了很不舒服。
继《天云山传奇》之后,谢晋又接了“右派”题材的剧本《牧马人》。“右派题材不要搞了。”这是来自权威方面的声音。那些关心他的老前辈也劝他回避一下,幸而上影厂老厂长徐桑楚、文学部主任石方禹对他表示了理解,担着风险支持他的创作。摄制组奔赴兰州外景地,加急电报打到谢晋住处:“情况有变,暂时按兵不动。”一等二十多天,来自多方的消息:《牧马人》要下马。有的口气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各种各样的政治压力接踵而至。徐桑楚、石方禹为争取拍摄权而多方奔走、申诉。在兰州待命的日子里,谢晋喜欢一个人站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坡上极目远望,这里在唐朝时曾经是国家饲养军马的基地,最多时达一万多匹。脚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尽管严冬还没有完全过去,但是那富有生命力的野草已倔强地从地平线上露出了绿色的芽芽,是生命的象征。他相信,文艺创作会有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的绿色春天的到来。眼前的这一点寒冷又算得了什么?
上海市的领导出面撑腰:《牧马人》继续拍下去。老厂长徐桑楚连夜赶到摄制基地,把这个决定告诉大家,谢晋和大家一一拥抱,激动得又哭又笑。“开麦啦”,停止了二十多天的摄影机重又欢快地转动起来。
该片上映时,锦江小礼堂座无虚席。《牧马人》刚一放完,数学家苏步青第一个站了起来,向谢晋走去,按捺不住兴奋地连说:“好戏、好戏,《牧马人》是我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戏。”观众全体站了起来,掌声经久不息。市领导陈国栋、汪道涵说,“非常好、非常好”,赵行志的眼泪还挂在腮上就跑过来向谢晋握手祝贺。
有人说谢晋“文革”后的作品带有某种悲剧色彩,调子不够昂扬,我就这个问题和谢晋专门讨论过一个下午。谢晋说:“要敢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需要勇气的。”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事业上、工作上、家庭婚姻上都会有遗憾。我们国家走了那么多弯路,发生了那么多悲剧,难道不应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反映、得到反思吗?
谢晋谈到在“四清”运动中遇到的一件事。当时他住在一个富农家里,富农的孙子已经六七岁了,不聋不哑但不会叫人。他很纳闷,孩子的祖父告诉谢晋,因为是富农的孙子,叫人叔叔伯伯,人家不高兴,孩子也就不敢叫人了。谢晋很震动:孩子有什么罪?他在拍《芙蓉镇》的时候把这个细节揉进了作品里,安排李富贵的孙子这一角色,就是他当年生活的真实感受。
悲剧是不是与社会主义创作原则相违背?谢晋就这个问题和别人辩论得面红耳赤。他认为悲剧样式的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悲剧恰恰给人一种力量,是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尖锐激烈搏斗的一种表现形式,悲剧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
许多人搞不懂,谢晋经受了那么多曲折和坎坷,却依然有一颗乐观向上、献身艺术的虔诚的心,这是为什么?
人民、观众给予他的理解、支持和褒奖,是他的精神支柱。
1986年,《芙蓉镇》的拍摄提到谢晋的议事日程上来。这部电影由作家李準根据作家古华长篇小说改编。小说先后翻译成八国文字,曾经有三家电影制片厂想将它搬上银幕,但是这部小说改编的难度非常大。谢晋采取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云集了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在湖南长沙专门就《芙蓉镇》的影片创作召开了长达十多天的学术研讨会。在摄制过程中,媒体又冒出了“谢晋时代过时了”“谢晋模式”等种种非议,谢晋力排眼前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拍摄。在肯定与否定、贬与褒的纷争中,《芙蓉镇》问世了。不难预料人们对谢晋以及这部作品的关切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这天,《芙蓉镇》在中影公司最大的一号放映厅放映,大厅座无虚席,后来的人只能站在过道里看。这是影片第一次与国内观众见面。谢晋坐在最后一排,静观效果。最后一个镜头还未放完,全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观众齐刷刷起立转过身来向谢晋致敬。《芙蓉镇》是当年中国电影史上卖出拷贝最多的一部影片。
一切委屈、疲劳都在理解沟通中得到了补偿。整整两年,《芙蓉镇》放映盛况始终不衰。北京放映《芙蓉镇》,有的市民在市里买不到票,跑到怀柔郊县买票观看。
谢晋是我国电影历史上“统治”观众时间最长、拥有观众最多的导演。这不是偶然的。他和人民贴着心,他的作品自然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高山下的花环》在云南前线放映,战士们将自己的军功章献给了谢晋。
山东的妇女们做了军鞋送往云南前线,包袱上都不写自己的名字,而写上影片中女主人公韩玉秀寄。前线部队收到大量韩玉秀寄来的包裹。
谢晋塑造的那些银幕形象生命力是惊人的。《牧马人》中的李秀芝成了广大青年心目中最心爱的女性。《芙蓉镇》里李国香的形象刻到观众的脑子里去了。扮演李国香的演员徐松子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表演特别奖。主演《红色娘子军》的王心刚、祝希娟到海南岛,当地的人民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他们。谢晋的一连串辉煌力作,在中国影坛矗立起一座高峰。
谢晋经常喜欢谈到我国第一位世界乒乓冠军容国团的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他从不抱怨、消沉、泄气。他的箴言是:“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多做点有益的事。”他常喜欢对青年朋友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看重掌声和鲜花”,应该踏踏实实做他应该做的事。
也许一段时间人们不理解他,但若干年后人们会公正评价他。
谢晋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他的影片不会使观众失望,观众对他作品的热情将一
如既往地持续下去。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