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电影传播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是谢导的一个心愿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15:57 3

摘要:孙渝烽,1940年11月出生于重庆市。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国家二级导演,民革成员。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曾在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十年,后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演员、译制导演二十八年,1973年4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主要作

孙渝烽

孙渝烽,1940年11月出生于重庆市。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国家二级导演,民革成员。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曾在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十年,后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演员、译制导演二十八年,1973年4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主要作品有《南昌起义》。现任上海东海学院表演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协会理事,上海民革市委文教委员。

我跟谢导只合作了一部戏,就是1982年拍的电影《秋瑾》。此前我从演员剧团到了干校,后又被借调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因为搞译制片需要查资料,我就经常去上海电影局资料馆,通过在资料馆工作的徐大雯认识了谢导。1982年,听说谢导要拍《秋瑾》,我就跟徐桑楚老厂长说,这个戏能不能让我参加一下,拍完这部电影我就集中精力搞译制片了。

从整个创作气氛来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谢导的敬业精神。在绍兴拍戏的时候,我跟饰演知府大人的于是之老师住在一个屋,就在谢导房间对面。他每天晚上改剧本到深夜,经常是我们晚上起夜才看见他熄灯,一般都到了两三点钟之后,所以我们笑称他“谢三点”。

谢导拍戏在细节上非常严谨、认真。我记得有一次拍一个大场面的戏,是巡抚要来抓秋瑾,我跟秋瑾躲在一个房间里,透过一个玻璃窗看向外面。我们当时演的是清朝人,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那天我盘好头、化完妆,谢导看见了就把我叫回去,说今天是拍全景问题不大,但明后天的近景要我剃一剃头。他说,刮过以后头皮这里应该是发青的,剃和不剃其实大不一样。还有镜头的位置,现场的调度,演员的进出场,等等,他都清清楚楚。他对演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只要眼神不对,他就会马上提出来。

我看过谢导很多戏,比如《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舞台姐妹》等。他的电影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和我们的时代紧密结合,而且人物身上都充分地显示出时代的气质,展现当时的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传承了中国电影中优秀的东西:一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二是中国文艺讲究的“大团圆”,也就是好人有好报。谢导拍的电影很多都是小说改编的。他认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已经下过生活,收集了很多素材,摸到了人物的感情,所以通过小说改编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他房间的床头边有各种各样的杂志,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他就挑好的小说看。

谢导从南京国立剧专毕业以后就参加电影厂工作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是做副导演,后来自己独立拍电影。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部大片叫《现代启示录》,拍得相当成功。1982年的一天,谢导到译制片厂,说他想看一看国外导演蒙太奇的剪接、转换的方式,而且《现代启示录》的转换很多都是夜景,非常值得借鉴。后来我听译制片厂的老同志回忆,谢导在五六十年代时就经常到译制片厂来拉片学习。谢晋导演曾说,50年代他看到苏联的《列宁在1918》那些电影以后,觉得电影的感染力非常强,于是也想要拍出好电影,用艺术形象去感染观众。

大概是90年代,美国大学请他去讲学,他的影片还在美国开了影展,美国人也喜欢他的片子。回来以后,谢导在文艺会堂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报告,讲了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一些感受。他说,实际上美国观众非常喜欢看中国电影,但因为对我们的国情不了解,所以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他们看了《天云山传奇》之后,提出来一个问题:王馥荔演的宋薇和仲星火演的吴遥的夫妻感情这么别扭,为什么不离婚?离婚之后两个人都可以干各自的事,为何非要强扭在一起?这就是美国人的观点。谢导说,我们的电影应该走出去,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能欣赏中国电影。

谢导做报告的时候还说,他曾托朋友去了解过,中国电影要进入美国的电影市场,首先要付2000万美元的宣传费,而他所有片子的费用加起来大概也没有这么多。那时候这方面经费比较少,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比较困难。把中国电影传播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是谢导的一个心愿。

我想对谢导说:

谢导,您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您放心,中国电影一定会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民族!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