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华裔00后Cecilia Shen,背后的公司名叫Cybever,据称同时在硅谷Sunnyvale和好莱坞西区设立办公室,专注高精度3D虚拟环境的生成,为游戏和影视行业提供场景。
撰文 / 王思易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刘 洋
最近,互联网上突然传出一条新闻:“00后华裔女生靠两部AI电影赚7.8亿”。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华裔00后Cecilia Shen,背后的公司名叫Cybever,据称同时在硅谷Sunnyvale和好莱坞西区设立办公室,专注高精度3D虚拟环境的生成,为游戏和影视行业提供场景。
她的团队声称能用AI技术完成大片制作,并已经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但问题是,题中那两部AI电影究竟在哪里?有没有在影院上映的计划?什么时候在流媒体上线?几乎没人能说清。它更像是一则资本与科技圈的“财富神话”,而不是一场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件。就像过往那些“首部AI长片”的宣传一样,故事永远比作品本身更吸睛。
零分还是满分?
如果要找一部已经进入院线的AI长片,可能只有《海上女王郑一嫂》。
这部中外联合制作的影片在今年4月24日于新加坡上映,被官方宣传为“全球首部获得政府批准的AI院线电影”。
然而,在豆瓣上,仅有 11个人打分。其中两个给了满分五星,评论称:
“AIGC影视是世界上除去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之外的第三类影视叙事方式。从这个角度看,郑一嫂团队拥有文化行业的新精神,那就是自由、勇敢和独立。用新的艺术呈现形式,勇敢地接受传统影视人/爱好者以及各行各业人们的审视,这是一种值得嘉奖的精神。这部片子的先锋性和创造性,以及背后的故事,已经撕开一个巨大的口子和新的可能性。而用传统的眼光进行批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AIGC的精神内核,是Movement,是行动,是鼓舞,而不是按照老学究的方式、千篇一律的叙事逻辑,去要求所有人的审美和对故事的品味。”
但更多人打了一星,有人说:
“没吃过屎的可以尝试一下。”
你看过AI短剧吗?
或许严肃的长片不适合使用AI制作,但与此同时,AI短剧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近期已有超过十家A股公司进入这一赛道。
昆仑万维推出了AI短剧平台SkyReels,号称能在几分钟内生成完整短片,支持30秒以上长视频、多主体场景和首尾帧衔接。公司高层甚至放言,要把它做成“AI版奈飞”。
华谊兄弟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公司已经储备了7部AI短剧和1部AI电影,其中部分已完成制作,计划在2025年上线。
国脉文化则宣布,已累计制作240集AI短剧,全网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
博纳影业、慈文传媒在各类公开场合展示过AI短剧样片,几乎每家企业在对外讲述“未来故事”时,都要把AI挂在嘴边。
但问题在于:你真看过其中哪一部吗?这些作品在播放量上看似可观,背后却是互联网短视频逻辑的延伸——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过,在这些短剧中,有一部叫做《新世界加载中》的还是获得了不少的评论。这个短剧是由8个短片拼接起来的,类似《黑镜》的科幻短剧集。它首先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大赛与短片
过去两年,几乎每一个电影节,都要推出一个AI专属单元。
今年4月份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主办方设立了“AIGC单元”,放映了《新世界加载中》。
香港科技大学也紧跟其后,举办了大中华区首个全AI电影节,整份片单完全由AI生成,甚至连海报与宣传片也交给AI。
9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FIRST惊喜电影展”上,爱视科技旗下的PixVerse(拍我AI母公司)同样成为AIGC联合创作伙伴,并推出“任意门大奖”AI竞赛单元。主办方还举办了首届AI工作坊,邀请学界和产业人士现场演示AI如何破解创作瓶颈,探索导演与AI的协作新模式。
9月初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上海AI短片电影节(SAISFF)也引发关注。该影节由中国出生的华裔导演艾湾(Ai Wan)创办。
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类似的赛事同样热火朝天。抖音、B站、小红书上,“AI短片挑战赛”不断涌现,参赛者从专业团队到个人创作者都有。一些获奖短片播放量突破百万,常见的套路是“未来都市赛博朋克”或“古装人物复现”。
但这些作品的命运几乎一样:它们可能在朋友圈或行业群里短暂刷屏,却很快沉寂下来。
04
也许动画更合适
与真人长片的困境不同,动画或许才是AI突破的合适赛道。动画天然存在于虚拟空间,对“真实感”的要求不像真人电影那样苛刻。
今年,OpenAI正在支持一部名为《Critterz》的AI动画长片。该影片由一家初创公司制作,预计仅需9个月完成,预算低于3000万美元,目标是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AI电影炒了这么久,从资本故事到技术展示,热度从未停歇。但真正进入院线、得到观众认可的作品几乎没有。短剧和短片虽然在数量上快速扩张,却没能留下文化意义上的“痕迹”。
在资本市场的想象中,它似乎是满分;在观众眼里,AI可能还是零分。
来源:轩辕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