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铜锣湾,港片的最后一场华丽冒险:我为什么说《风林火山》败亦灿烂!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22:12 2

摘要:下午三点走出影院,秋风吹得人打了个寒颤,可脑海里还飘着《风林火山》里的雪。那片落在铜锣湾街头的雪,混着血珠炸开,被坂本龙一冷冽的电子乐裹着,成了这个国庆档最难忘的银幕记忆。

下午三点走出影院,秋风吹得人打了个寒颤,可脑海里还飘着《风林火山》里的雪。那片落在铜锣湾街头的雪,混着血珠炸开,被坂本龙一冷冽的电子乐裹着,成了这个国庆档最难忘的银幕记忆。

先吐个槽:戛纳那些说 “看得睡着” 的影评,差点让我错过这部港片孤品。首映后《Screen Daily》那句 “观众要花大力气理清人物关系” 的评价,被传成了 “剧情稀烂” 的定论。

可当我在 IMAX 厅里看完 125 分钟,只觉得可惜 —— 可惜这样的视听盛宴,被简化成了 “看不懂” 的标签;可惜这近十年最强的港片阵容,没能换来匹配的掌声。

电影首日 6.8% 的排片拿下近 2000 万票房,猫眼预测最终 1.57 亿的成绩,算不上亮眼,但绝对不是 “扑街”。对港片迷来说,这更像一场奔赴:奔赴金城武的神颜,奔赴梁家辉的气场,更奔赴麦浚龙那种 “宁愿败得漂亮,也不愿赢的平庸” 的倔强。

一、看懂这四字,才算懂麦浚龙的野心

没看懂《风林火山》的人,大多是没 get 到片名里的玄机。麦浚龙把《孙子兵法》的四字诀,酿成了一锅人性的烈酒。

风是意外,更是预谋。 开场铜锣湾的扫射有多突然,医院的爆炸就有多刻意。子弹穿过人群时带起的雪粒,像极了命运骤变的信号 —— 这场 “其疾如风” 的混乱,不过是李雾童(金城武 饰)为家族 “洗白” 布下的局。

7 小时的原始素材被剪成 132 分钟后,这些快节奏的冲突成了叙事的锚点,却也让不熟悉复杂人物关系的观众晕了头。

林是迷局,更是牢笼。 警匪、兄弟、杀手三方织成的网,比香港的霓虹更密。刘青云演的黑警王志达,一边给女儿买哮喘药,一边出卖卧底;古天乐的杀手程文星,在 “家人” 和 “利益” 间被撕裂。

这就是麦浚龙的 “其徐如林”:所有角色都在看似平静的对峙里,慢慢坠入欲望的森林。就像梁家辉说的,这里的每个人都不是 “好人” 或 “坏人”,只是被命运困住的人。

火是毁灭,也是终结。 灵堂里杜德伟指着父亲遗像的怒吼,仓库里任贤齐攥紧对讲机的颤抖,最终都化作了 “侵掠如火” 的厮杀。当雪地里的血渍被新雪覆盖,所有的贪婪和仇恨都成了泡影 —— 麦浚龙用最炽烈的暴力,讲了最冰冷的虚无。

山是宿命,也是枷锁。 狄文杰(梁家辉 饰)忘不了遇害的妻子,李雾童逃不掉家族的原罪,王志达摆不脱金钱的诱惑。这些 “不动如山” 的过往,最终压垮了所有人。就像片里那句没说出口的潜台词:在利益的棋盘上,没人能做棋手,都是棋子。

二、影帝们的 “降维表演”,藏着港片的体面

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说是 “港片半壁江山” 毫不夸张。更难得的是,这群拿奖拿到手软的演员,都收起了锋芒,把自己融进了麦浚龙的冷色调里。

金城武的表演,是全片最惊喜的 “意外”。谁能想到那个自带柔光的男神,能演出李雾童的 “雾感”—— 儒雅的外表下藏着弑父的狠,忧伤的眼神里裹着夺权的欲。

他在隧道里苏醒的长镜头里,没有一句台词,却用眼神把 “孤独的操盘手” 形象立住了。这种 “破碎感”,刚好配得上麦浚龙打造的 “噩梦般的诗”。

高圆圆则彻底打破了 “花瓶” 标签。她演的刘思欣,穿剪裁利落的西装,笑起来云淡风轻,可每句话都在搅动棋局。和梁家辉对戏时,两人眼神交锋没有硝烟,却比枪战更张力十足 —— 你永远猜不透这个精神科医生,是在帮李雾童,还是在利用他。麦浚龙选她演这个 “灰色操盘手”,真是挖到宝了。

梁家辉的气场,哪怕在冷色调里也藏不住。狄文杰这个角色被他当成了 “人生重要角色”,看李雾童时的眼神,既有警察的警惕,又有旁观者的悲悯。最绝的是他说 “这城市成了他的游乐场” 时的语气,轻得像雪,却重得砸心 —— 那是历经沧桑的通透,也是无能为力的叹息。

可惜的是,太多好演员被剪辑 “辜负” 了。金鸡奖最佳女主提名的卫诗雅,两三个镜头就下线;任贤齐的卧底阿照,刚露出 “想好好做事” 的眼神,就被出卖领了盒饭。

唯有杜德伟撑住了 “小角色的高光”,63 岁的他把李文狄的邪魅和念旧演得入木三分,灵堂对峙那场戏,声音里的恨和眼神里的痛,让人忘了这只是个配角。

更让人动容的是林俊贤、卢海鹏这些熟脸。赌场里一句 “文狄,好久不见”,会议室里一句反对的台词,哪怕只有几秒,也像港片黄金时代的碎片在闪光。也就麦浚龙会花心思把这些 “老伙计” 聚起来,可碎片拼不全,才更让人怅然。

三、雪与血的美学,救不了叙事的 “硬伤”

骂《风林火山》的人,多半在骂叙事;爱它的人,多半在爱它的美学。这对矛盾,恰恰是麦浚龙最真实的模样。

他的审美有多绝?铜锣湾飘雪的场景,是用特效堆出来的 “非现实香港”,却比真实更戳心。血滴在雪上炸开的特写,霓虹透过雪粒的光晕,隧道里只有脚步声的空旷 —— 这些镜头里藏着的,是他对 “暴力美学” 的极致追求。

坂本龙一的遗作配乐更是点睛之笔,电子音的冷硬和钢琴的柔肠缠在一起,把 “人心比雪冷” 的调子定得死死的。

可这份美学执念,也成了叙事的枷锁。为了保留视觉完整性,他砍了太多人物铺垫:古天乐和高圆圆的关系没说清,梁家辉的查案动机一笔带过,导致很多观众看到一半问 “这人是谁”。

《每日银幕》说它 “更适合做剧集” 不是没道理,7 小时的故事硬塞进 2 小时,就像把满桌佳肴倒进一个碗里,再香也失了滋味。

最可惜的是那些被浪费的细节。李雾童说 “止痛药比毒品更上瘾” 的台词,本可以挖得更深 —— 从底层保洁到上层高官都靠药续命,这何尝不是整个城市的病态?

可麦浚龙刚点到这里,就切回了枪战镜头,把哲学思考变成了一闪而过的注脚。就像网友说的:“他把画面拍得像诗,却忘了给诗写注解。”

四、雪会化,但港片的火种不该灭

走出影院时,我想起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当年这部电影也因 “晦涩” 票房遇冷,如今却成了影迷心中的经典。《风林火山》会不会有同样的命运?不好说,但它至少证明了:港片还没放弃 “破局” 的可能。

有人说 4 亿港元的投资砸出 1.57 亿票房,是 “作者电影的失败”。可比起那些靠情怀圈钱的港片续作,麦浚龙的 “任性” 反而更珍贵。

他不想重复《无间道》的套路,不想拍 “突突突” 的爆米花片,只想在警匪片的壳里,装下对人性和城市的思考。这种勇气,在日薄西山的港片市场里,比票房更值钱。

片里古天乐说 “散聚有时,都是过客”,这话像说给角色听,也像说给港片听。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这批人,是港片最后的 “雪花”,他们聚在一起时美得震撼,可终究会有散场的那天。林俊贤们的客串更像一声叹息:那些黄金时代的星光,如今只能在角落里闪一下。

但雪化了,还有春天。麦浚龙用一部有瑕疵的电影证明,港片不必困在过去的荣光里。哪怕这次没成功,哪怕票房不尽如人意,至少有人在尝试给港片注入新的灵魂 —— 不是复刻经典,而是创造新的可能。

如果你是港片迷,建议你去 IMAX 厅看一次。不为看懂所有剧情,只为看看铜锣湾的雪,看看影帝们的眼神,看看麦浚龙的倔强。毕竟下一次,再想把这么多港片人聚在一起,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了。

就像片里的雪终会化,但那些留在银幕上的光影,会成为港片最珍贵的注脚。

来源:沐娱影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