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的最后,他看似切腹,体现他的“武士道精神”,但,他是懦弱的,对自己没下得去手,痛晕过去了,这里其实有点讽刺。如果他真的切腹自尽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归宿和成全,他这样的人似乎不配有这样的归宿和成全。
昨天,去看了《南京照相馆》,在影片的开头,车子被炸的那一瞬间,我哭出了声!
对于《南京照相馆》里面伊藤的结局,我真的“意难平”
最开始伊藤被泼显影液,毁了脸,我以为,阿昌他们会趁机结果了他,但没有。
后来,被阿昌推下去,躺在那里不动了,我心里还在想,它死了没有呢?为什么不去补一下呢?但没有。
最后,它去照相馆,手拿长刀,伤了阿昌,阿昌放了火,我以为他会被烧死在里面,但没有。
最后的最后,他看似切腹,体现他的“武士道精神”,但,他是懦弱的,对自己没下得去手,痛晕过去了,这里其实有点讽刺。如果他真的切腹自尽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归宿和成全,他这样的人似乎不配有这样的归宿和成全。
最后,是他的上司一枪结果了他,还说“追封什么烈士”。这是一种虚伪的成全,但成全了他,对于这种阴险小人,真的便宜他了。
对于他的结局,我真的意难平。
为什么不是一开始被泼“显影液”,就彻底结果了他,或者趁他昏迷结果了他,再不济,阿昌放火为啥不拉他一起,最后,只有阿昌死在了照相馆。
对于这个问题,我去问了一下deepseek,下面就是ai给出的答案:
“伊藤没有死在照相馆,是导演和编剧一个非常关键且富有深意的安排。这并非剧情漏洞,而是为了服务于电影更宏大的主题。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与记忆的层面:他是“活着的证据”
电影的核心主题是铭记历史,而非简单的复仇。
· 如果伊藤死了:他的死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情绪宣泄,但随之而来的是真相的又一次被掩埋。他的死亡会让他所犯下的罪行和知道的真相随之消失,这无异于对历史的又一次抹杀。
· 让他活着:伊藤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官,他本人就是那段残酷历史的人证。他的存在,他的记忆,他内心的恐惧和忏悔(或拒不忏悔),都强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性。让他活着,意味着真相和记忆得以延续,这比杀死一个具体的罪犯更重要。
2. 叙事与主题的层面:超越“以暴制暴”
电影旨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提供一个“恶有恶报”的简单结局。
· 升华主题:故事的冲突核心是主角(照相馆老板)在国仇家恨与个人职业道德、人性良知之间的挣扎。杀死伊藤是一个符合“复仇”逻辑的简单选择,但让他离开,则体现了另一种更复杂、更深刻的力量——不是原谅,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和对人性的一丝期望。主角选择用相机和照片(记忆的象征)来对抗暴力,而不是用暴力本身。
· 保持悲剧性与反思性:伊藤的幸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悲剧。他回到了日本,可能过着“正常”的生活,但他将永远活在南京的记忆和罪责的阴影中。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对于这个角色而言,可能比肉体的死亡更具惩罚性。这也迫使观众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惩罚”和“正义”?
3. 角色塑造的层面:突出主角的抉择与成长
这个安排完美塑造了主角的形象。
· 主角的转变:主角从一开始可能怀有强烈的复仇欲望,但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后,他做出了一个违背本能但更伟大的决定。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守护历史和记忆,而不是执行私刑。放过伊藤,是他作为一个历史守护者的“成人礼”,标志着他从受害者心态转变为主动的历史叙述者。
· 力量对比的颠覆:在武力上,主角是弱者;但在道德和精神上,他通过这个决定成为了强者。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保留证据、铭记历史)来赢得这场战争,而不是堕落到和对方一样的暴力层面。
4. 艺术与现实意义的层面:避免落入俗套,引发共鸣
· 避免套路化:如果设计一个主角手刃仇敌的结局,电影会变得更像一部类型化的复仇爽片,这会削弱其作为历史剧情片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 更具现实意义: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战犯并未得到应有的审判和惩罚。电影通过这个结局,恰恰映射了这种历史遗憾,并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问题:当法律和正义缺席时,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和历史中的施害者? 答案就是:铭记,并让真相流传。
伊藤没有死在照相馆,是因为他的生命价值已经从一个需要被消灭的敌人,转变为了一个必须活着的“罪证”。电影通过这个决定,成功地将其主题从个人复仇提升到了对民族历史、集体记忆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这是一个远比杀死他更有力量、更发人深省的结局。”
好吧,我承认是我狭隘了。
惨不忍睹!《南京照相馆》我真的没有勇气再去看第二遍,哪怕是片段,我也不想再看,太痛了!
但是,我会记得这段历史,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要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注:前后内容来源于自己对电影的观后感,对于为什么影片不让伊藤死在中国人手里那些解释,来源于deepseek,由ai生成。图片来源于抖音。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