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部电影:第六章 宗教与绝学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0:10 2

摘要:一个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可以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与佛教,凭缘分,择一而安身立命,以宗教的戒律作为做人的标准,这样的人,是幸运的。如果更为幸运,那就学习哲学,儒释道三家学说,模糊一点称哲学,严格来说应该叫“绝学”,绝对的、至高无上

第六章 宗教与绝学

六岁,接受天主教的洗礼,现在,我自豪地认为我是儒释道三家的弟子,我依然还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仍是。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可以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与佛教,凭缘分,择一而安身立命,以宗教的戒律作为做人的标准,这样的人,是幸运的。如果更为幸运,那就学习哲学,儒释道三家学说,模糊一点称哲学,严格来说应该叫“绝学”,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学问。对我来说,儒释道是绝学,远超西方哲学的层次,更不是宗教,我是为了系统性地学习其中的真理,且实证之。

所有的宗教都会有一个拥有具体形象的“神”,还有“一神教”与“多神教”之分,宗教与哲学与绝学,是一个系统,并无矛盾,都是对的。根据世人的理解能力的不同、描述的角度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宗教,实际上,各民族都在讲述同一件事,那就是世界的本源、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

神,不是一个拥有身体的存在。却是主宰,就像蜂群物种意识一样的存在,以及凌驾于各物种意识之上的存在。神,更像是一种法则,是道,无形,却又无处不在。

我不敢深究这个关于“神”的定义,因为这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理解能力,我无论如何描述都是错误的。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会发现我的很多自相矛盾的叙述,其实并非矛盾,而是根据文意借来的命名,这是不同思维层次、观察视角造成的。

《圣经》中说的故事是各种相,佛家的论中,说的是各种相的由来,有相、住相,是宗教,但是,宗教和绝学,讲的都是真理。

《圣经》中,耶和华对一个族群的首领许诺:“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因此让你的牛羊像天上的云朵那么多,我会让你的子嗣像天上的繁星那么多”,《圣经》的重点在于针对贪欲的人类将他们引导到善,以欲望来制止欲望。同样,《法华经》里的几个故事,就是以欲望来打败愚痴,比如火宅喻,对于无法理解真理的众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使其走向真理。所以说,悟性高、慧根深的人往往瞧不起膜拜佛像的人,批评他们住相了,其实不然,大多数人处于戒的状态,一步步来,先帮助他们戒掉贪嗔痴慢疑,戒掉不良习性,障碍消除,进而才能看清真相。

宗教的描述重点在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重点是现世,而往生天堂只是一种奖赏。佛家则是娓娓道来,系统且详细,三界所有异世界,皆是虚幻,最终的追求是涅槃,逃脱生死轮转,实现真正的解脱。

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家没有膜拜的神,却是道家的智慧在现实世界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个问题不必纠结,我觉得是、就是,觉得不是、就不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成为绝学,缺一不可,就看各人是否读懂。玄奘法师在翻译众多佛经的同时也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梵文,吕纯阳、张三丰的著作里,对一个事物的解释都会有儒释道三家的概念。《圣经》中,耶和华与族群首领的直接对话都是“在道中”,即是佛家的三昧、儒家的守中、道家的坐忘,一个意思,都是在无的范畴,不需要一个具体的身体。在现实世界中,耶和华必须派一个有着具体身体的天使来与首领交涉,这和道家、佛家遨游异世界的时候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身体、是一样的。在现实世界,庄子是拥有一个人类个体的身体的存在,在庄子遨游异世界时,他拥有一个蝴蝶的身体,借助蝴蝶的身体方能感知到异世界的信息。

所有经典、包括《圣经》、包括《黄帝内经》、《周髀算经》,都是在三昧状态下的觉知的记录,《庄子》所述,即是庄子在“禅定”、“入定”的状态下、遨游异世界以及无的范畴的信息获得,如果不以此作为前提,读不懂《庄子》,也读不懂所有经典。如此,大多数人不敢骂道家与佛家,怕遭到报应,却敢骂儒家,因为儒家没有一个厉害的神。不读懂佛家和道家的最基本的思想,肯定读不懂儒家,不乏名人骂儒家的,因为他们读不懂道家与佛家。儒家为什么这么重要?他的地位相当于《圣经》,其中《礼记》讲得很明白:祭祀、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社会规范,是做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人有礼仪,而禽兽绝不会有礼仪。

儒家之四书,核心思想就是做人的标准。

人,是一个神性或称佛性的意识体、操控着一个动物性的身体。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欲,这个属性,不是什么“人性”,而是动物性,生存与繁衍,是每一个物种的被赋予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什么是“人”的属性?在驾驭这个动物身体的意识体闪耀着神性或佛性光芒的时候,是人,方能称之为“人性”。

那什么是做人的标准?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仁义礼智信;在修身的时候,温良恭俭让。这不就是对“君子”的要求吗?是的。儒家的要求其实很高,君子,仅仅是达到了儒家规范的做人的标准。如此,小人的定义就清楚了,小人,即是禽兽,是一个人的动物性的表现。

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定义很难,儒家的“君子”与天主教、基督教的绅士、骑士,是相同的做人的标准。

一个名人,把自己定义为学者,以通晓“国学”自居。既然是著名学者,那就需要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就开始读经典,既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我懂”,就开始讲课。讲道家,把“圣人”看作是一个具体的人,把“刍狗”解释成稻草扎的狗,他的这些理解,都是看了大众化的白话解释的结果,他完全不懂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于是自己不理解的,就开始骂。骂完道家骂佛家,接着就开始骂儒家,骂得最厉害,他没读懂。之后,又开始讲诸子百家,不得了,圣贤在他眼里,一个都瞧不上。

不怪他,在世俗眼中,“最顶尖的、拥有最多受众”的人的言论,恰恰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的投射,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三观。现在,骂儒家很受欢迎,是因为道使之然也;未来,会有很多人相信并遵守儒家的社会规范,亦是道使之然也。

君子首先是悟道,宁为道而死,不愿像禽兽一样地活着。为了对的事,生命不足惜,这样的人,还会追求名利吗?一万年来的中国历史,出了许许多多的君子,但是这些君子的人数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凤毛麟角。这些君子为了遵守儒家的信条,宁死不屈,坚决捍卫自己的名节,傻吗?不傻,因为他们知晓了道。

如此,君子和小人的世界观不同、生死观不同,由此导致的价值观不同、活法不同。

到底是人就活这一辈子就玩完了、还是真的有生死轮回?

需要证据。这个证据叫实证,既有现实世界的现象类的证据,也有虚无层面的实证,前者铁证如山,后者只是个人的对照经典的验证。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