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饺子导演打出《哪吒2》这一张王炸,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文|司徒夜
编辑|婉婉
这一年,当属国产片崛起的一年。
年初,饺子导演打出《哪吒2》这一张王炸,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票房一举破百亿,冲进全球影史榜前十,盘活多家濒临倒闭的影院。
这盛况,足以载入史册。
《哪吒2》像是点燃国产片那把火,而后《浪浪山小妖怪》《南京照相馆》,一部接着一部。
或是铭记历史,或是聚焦小人物,各有千秋。
在“918”这个特殊日子里,电影《731》也如期和观众见面。
李乃文、姜武、孙茜、温碧霞,大咖云集,期待值一下子拉满。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出现了。
其中一位演员表现格外突兀,皮松肉垮、演技浮夸,让人频频出戏。
换掉他的话,这部电影的评分或许会更进一步。
一段惨痛的历史,一场特殊的“战疫”,未曾上映,电影《731》就已火出圈。
因为题材特殊,这条路走的异常艰难。
恶意举报、推迟上映,一个又一个坏消息,让上映日成了未知数。
直到真正走进电影,真正看完电影,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
无论内容如何,能够上映已经是一种成功。
如导演所说,让他挺过来的动力,正是“小日子”家属那一句:
“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北京首映式现场,外国友人捐赠史料,那一刻,电影再次升华!
没错,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其实,像这类沉重题材,尤为考验演员的演技。
一旦用力过猛或者提不上劲儿,就是全片“令人膈应”的存在。
好在,姜武、李乃文稳定发挥,贡献出教科书级别演技,没让观众失望。
姜武,前有《戏台》后有《731》,当属电影圈炙手可热的人物。
《戏台》中扮演威武决断的大帅,《731》中则饰演普通的东北小贩,王永章。
从最初对实验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觉醒出逃,一系列表演相当丝滑。
有一个镜头,是透过门缝看见实验场景。
双手捂嘴,肩膀控制不住地颤抖,眼神里满是震惊与恐惧,一点不像演的。
明明可以是嘶吼或者痛苦来表达情绪,却反过来“以静制动”,诠释“王永章”内心的崩塌与重建,妙哉妙哉。
不得不说,李乃文这一次让人耳目一新。
从前荧屏前的他,多是油嘴滑舌、不着调的人物。
而这次,在片中饰演顾博轩,一个懦弱的幸存者。
被关押多日,眼神里早已没了光,那种距离死亡只差一步的颓废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得知妻子遇难,贴着墙失声痛哭,说出那句:“是我连累了她。”
绝望与恐惧交织,自责与内疚同时涌上心头,代入感拉满。
不过,“顾博轩”更贴近普通人。
他没有“王永章”那般圆滑机敏,也没有“杜存山”那般深沉隐忍。
他,只是一个为寻怀孕妻子身陷绝境的普通人。
但正是这份“普通”,让李乃文得以用细腻到极致的表演,把小人物在黑暗下的挣扎,演绎成令人心碎的“微型史诗”。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表演还得看老戏骨们。
温碧霞的出现,是在许多人意料之外的。
可她用行动打破偏见,把日本花魁身上的神秘感展现出来。
尽管事先做足准备,但拿到剧本的时候,温碧霞还是忍不住哭。
恰好印证那句“铭记是警钟,亦能让苦难的灵魂得以安息。”
唯有一个人,如同完美奏乐中“不和谐的音符”,显得格外刺眼!
王志文,内娱的“活字招牌”,相信一多半的人都是冲着他,走进影院。
有时候,往往是期望值越大,失望值越大。
单从服道化的设计,就让人看不过去,不具备什么说服力。
头戴发套,一眼假,十分的突兀,影响观众代入角色。
割裂的造型,加上皮松肉垮的面部状态,使得整体效果大大减分。
所饰演的杜存山,是一名日军军医。
被抓进去的编号为“012”,是“特设监狱”关押时间最久的囚犯。
长期装疯卖傻苟活,暗地里搜集地图,为越狱提供情报支持。
王志文用“眼神涣散、肢体僵硬、说话颠三倒四”的方式呈现,有些用力过猛。
明明是一个接地气的角色,愣是演出时刻端着架子的感觉。
自恃才高,可以看透一切,其实不过是任人拿捏的“小喽啰”。
论演技,王志文并非没有,恰恰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演技天花板”。
不知何时,走上黄渤的老路。
王志文的台词功底,在圈内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那部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天道》,正是最好的例子。
他的台词不是念出来的,而是从人物灵魂里“流淌”出来的。
摆脱掉播音腔和舞台腔,达到“声音化境”的另一种高境界。
听起来自然松弛,往往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潜台词。
至于表演,总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感知不到他在演戏,但一举一动都在人物的轨道上。
不知是不是片约增加,变得麻木,越发给人一种“演什么都一个样”的感觉。
从《叛逆者》到《暗夜与黎明》,不同类型的角色,总能传递出同一种状态。
在“套路化演员”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偏离轨道。
眼睛一瞥、嘴一张,就知道要开始讲大道理,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
一次两次如此,次次如此,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老戏骨三个字本来代表一种认可,意味拥有一定成就,可以朝着更高方向迈进。
可这从来不是“遮羞布”,也并非意味着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或许连王志文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上黄渤的“老路”。
俩人一样,刚出道时被叫“天才演员”。
王志文有《天道》《过把瘾》,黄渤有《生存之民工》《民兵葛二蛋》。
一下子蹿红,吸粉无数,风光无限。
到了后面,身上那层神秘感逐渐消失。
李保田那句话放在这里恰到好处:
“大众忘不掉生活中的你,很难接受艺术中的你。”
黄渤频繁上综艺,人们只记得他是“极挑三精”,慢慢忘了演员这层身份。
王志文则在舒适圈内兜兜转转,再难超越过去,各有各的“漏洞”。
演技,才是演员永远的“底牌”。
真正好的演员,是一次次“打碎自己,重塑形象”。
是带着自己的印记,让每一个角色落地生根,活得扎实。
对此,屏幕前的你们怎么看呢?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来源:司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