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长得不算惊艳,但属于越看越顺眼的类型。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朋友总说我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如今在二十八岁这个尴尬的年纪,我发现自己卡在了一个奇怪的境地——不是没人追,而是追我的人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
我长得不算惊艳,但属于越看越顺眼的类型。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朋友总说我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如今在二十八岁这个尴尬的年纪,我发现自己卡在了一个奇怪的境地——不是没人追,而是追我的人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
我妈说我这叫“作”,说我一把年纪还活在偶像剧里。可我真的只是想要一种“就是他了”的确定感,这很过分吗?
上周见的那个程序员,人很好,收入稳定,有房有车。我们约在咖啡馆,他认真地给我讲解他正在开发的那个APP,眼睛里有光。那一刻,我是心动的。可当他结账时,拿出手机精确计算到分AA制,甚至把优惠券的折扣都算进去时,我心里那点刚刚燃起的小火苗,“噗”一下就灭了。
我不是在乎那几十块钱,我只是突然想到,如果往后余生,每一次浪漫的晚餐后都要面对一张电子表格般的账单,我的爱情会不会太像一场精密的商业合作?
昨天见的是个律师,成熟稳重,谈吐不凡。他为我拉椅子,点我爱喝的橙汁,一切都恰到好处。可当我说起最近看的一部法国电影,感慨其中人性的复杂时,他微笑着点头,然后迅速把话题引回了他的案件上。我忽然意识到他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能灵魂共鸣的伴侣,而是一个合格的“听众”。
回家后,我妈的电话准时响起:“这个总可以吧?条件多好!”我握着手机,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第一次没有反驳她,只是轻轻说:“妈,我再想想。”
我真的在想。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想要他踏实稳重,又希望他偶尔能陪我疯狂;想要他规划未来,又害怕生活从此只剩下按部就班。我是不是在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标准,来惩罚现实中那些其实还不错的人?
闺蜜说我这是“清醒”,不是“作”。她说宁愿单着,也不能降低对精神共鸣的要求。可另一个已经结婚生子的朋友却说,婚姻到最后都是柴米油盐,心动不能当饭吃。
我站在十字路口,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有的幸福美满,有的将就度日,有的依然像我一样在寻找。我开始怀疑,那个能让我毫不犹豫说“就是他了”的人,是不是只存在于我的想象里?
也许爱情本就没有标准的答案。那个程序员的严谨,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可靠;那个律师的务实,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担当。问题可能不在于他们不够好,而在于我们是不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频率刚好能对上的人。
今晚我又拒绝了一次相亲安排。对方条件很好,照片上看笑容温暖。但我突然想停一停,不是放弃寻找,而是想先想明白:我到底是在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还是在等待一个能让彼此变得更好的人?
也许真正的爱情,不是找到百分百契合的另一个半圆,而是两个完整的圆,愿意为彼此磨平一些棱角,却又不会失去自己的形状。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也曾在“将就”和“坚持”之间徘徊不定,我想告诉你,你不孤单。这条寻找爱的路上,我们都在磕磕绊绊地学习,如何既不辜负别人,也不辜负自己。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在爱情里我们到底该坚持内心标准,还是学会妥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来源:萱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