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抗战电影总是聚焦失败与悲情?”郭松民发出的这一质问,触及了一个远比电影本身更为深远的问题。在评论电影《731》时,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这种叙事倾向的忧虑——聚焦失败与悲情,可能无形中遮蔽了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与进步性。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44
银幕上的光影叙事,从来不只是故事,而是塑造集体记忆的战场。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抗战电影总是聚焦失败与悲情?”郭松民发出的这一质问,触及了一个远比电影本身更为深远的问题。在评论电影《731》时,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这种叙事倾向的忧虑——聚焦失败与悲情,可能无形中遮蔽了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与进步性。
这一质疑出现在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当电影《731》票房突破10亿元并引发广泛讨论之际,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历史和手段。这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记忆历史,谁有权塑造这种记忆?
01 电影叙事的战场:从《731》到人民战争
《731》上映后引发的争议超出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范畴。一方面,该片创下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与首映日总场次双榜冠军;另一方面,观众批评其将历史苦难拍成了“越狱爽片”。有观众失望地表示:“电影主题很大很鲜明,以731命名的电影我以为一定是触目惊心、残忍、血淋淋的历史画面,结果整场电影看下来,什么残忍、血淋淋的场面几乎都没有。”
郭松民将这一问题上升到了叙事政治的高度:抗战电影只关注悲情与失败,无异于间接否定了人民战争的胜利与进步性。在他看来,这种叙事选择不仅掩盖了历史真相,还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一种等待外部拯救的殖民心态。
这种批判思维与新华社报告中对“思想殖民”的定义不谋而合。报告指出,美国通过操纵全球叙事“自我美化”,利用好莱坞电影将美国塑造为“世界秩序捍卫者”,同时淡化或扭曲他国的历史叙事。
02 思想殖民的幽灵:认知战的历史与现实
思想殖民的本质是什么?新华社报告将其定义为“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具有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等特点。这种殖民不占领土地,而是占领人们的思想和认同。
美国的思想殖民体系是一个“盘根错节、高度协同的体系”,包括不断演进战略体系、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虚伪“双标”的价值体系以及立体灌输的传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历史叙事成为重要的战场。
日本731部队的历史真相被系统掩盖与美化,正是思想殖民的一个典型案例。据央视网报道,“日本教科书将731部队美化为‘防疫部队’,几乎不提其罪行;日本政府仍否认731部队存在,部分政客依旧公然参拜靖国神社。” 而石井四郎等罪魁祸首以8000页人体实验数据与美国交易,使731部队全员逃脱东京审判。
思想殖民的危害是深远的。它不仅侵蚀意识形态、颠覆他国政权,更通过“嵌入认知楔子,挑拨地缘冲突”和“摧毁精神独立,培育亲美势力”,使一些国家的精英群体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
03 抗战电影叙事:从《铁道游击队》到《731》
中国抗战电影的历史演进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叙事变迁过程。1956年上映的《铁道游击队》展现了“江湖武侠故事的风采”,讲述了游击队与日军战斗斡旋,最终接受日军投降的胜利故事。
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则塑造了中国银幕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琼花,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也没有因为南霸天的无良邪恶而退缩,她无所畏惧地向前,呼吁姐姐妹妹扛着枪站起来!” 这种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是早期抗战电影的鲜明特点。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以豆瓣8.8的高分成为“国产战争片爱好者每隔几年都会拿出来重温的经典之作”。而2009年的《风声》则通过“阴沉压抑的氛围,深不见底的牢狱”,展现了另一种抗战叙事——地下工作者的心理惊悚片。
与这些电影相比,《731》选择了一条不同的叙事路径。它呈现的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但叙事重心放在了个体的逃亡与生存上。
04 人民战争叙事:被遮蔽的进步性与主体性
郭松民指出,由于中国存在着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人民革命,中国在政治上比同一时期封建的、法西斯的、军国主义的日本更加进步。这一观点触及了历史叙事的核心——谁才是历史的主体。
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一人民史观应当成为抗战电影叙事的哲学基础。不表现人民战争的胜利,就等于遮蔽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相对于日本更进步的一面。
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于它展现了女性觉醒和革命意识,吴琼花从被压迫到勇敢反击,加入革命队伍,奋勇前进。这种叙事展现了人民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转变。
回到《731》的案例,影片中受害者们互相搀扶,从尸坑中挣扎站起,喊出自己的姓名——这种试图确认个体尊严的努力,如果能够与更广阔的人民战争叙事结合,或许能够更好地回答“我们为何最终胜利”这一历史命题。
05 阿尔及利亚的启示:反殖民叙事与国际主义
郭松民将目光投向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推荐了两部反映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电影:《阿尔及利亚的姑娘》和《阿尔及尔之战》。这一比较视野极具启发意义。
阿尔及利亚人民经历了长达8年的独立战争,法国殖民者调集了40多万军队进行镇压,战争异常残酷。然而,阿尔及利亚最终获得了独立,并成为导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两阿提案”提出国之一。
这种国际主义的反殖民叙事对抗战电影有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反殖民斗争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只是悲情的,而是充满主体性的。
正如《阿尔及尔之战》所展示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本质上和反法西斯斗争是一致的。这种叙事框架打破了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建立了全球反殖民的统一战线记忆。
06 构建自主叙事:打破思想殖民的文化抗争
如何构建自主的历史叙事?新华社报告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加速觉醒,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各国打破价值迷信、摆脱思想依附提供了新思路。
在电影叙事领域,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回归到人民史观,展现历史的本真状态。抗战电影不应只是呈现苦难,更应展现中国人民如何在苦难中奋起,如何通过人民战争最终赢得胜利。
邓小平曾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历史叙事。我们的抗战电影需要更多表现“群众”的智慧与力量,而非仅仅聚焦于个体的苦难与悲情。
事实上,已有一些电影尝试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红色娘子军》展现了“女性觉醒的反法西斯电影”叙事;《大捷》则“在战争中折射人性”,通过细腻情感展现角色的一举一动。
07 从历史到现实:认知时代的自主叙事抗争
今天,我们面临的认知战更为复杂隐蔽。新华社报告指出,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操控信息流动,谋求塑造于美有利的全球认知”。在算法推荐和社交媒体的时代,历史叙事更容易被操纵和扭曲。
面对这一挑战,抗战电影的叙事选择具有超越电影本身的意义。它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看待自身,如何面对未来。正如央视网评《731》所言:“历史不会随焚尸炉的烟飘散,真相也不会被时间冲刷褪色。”
构建自主的历史叙事,需要打破思想殖民的枷锁,需要回归人民史观,也需要建立国际主义的反殖民叙事框架。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当我们在电影院观看《731》时,我们不仅是在消费一段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记忆的战争。我们需要问自己的是:我们是在重复他人的叙事,还是在构建自主的叙事?我们是在强化思想殖民,还是在打破殖民枷锁?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的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
这句话平衡了记忆与向前看的关系。对于历史叙事而言,我们需要记住的不仅是苦难,更是人民如何战胜苦难的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的消费者转变为历史的创造者,从思想殖民的客体转变为文化自主的主体。
当全球南方国家加速觉醒,当思想殖民的枷锁被不断打破,世界必将迎来一个多元共生的文明新形态。而真实、自主、公正的历史叙事,将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