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口碑不佳,在仇恨和反思间徘徊,观众未读懂导演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6:13 2

摘要:抛开爱国因素,电影《731》的口碑实在不能算好。故事的主线有些俗套,叙事方式又因剪辑过多而陷入混乱模式。这让很多人在观影之后,除了失望还留下了不少疑惑不解的问题。导演想表达战争的残酷,也想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但是由于审核制度的因素,影片对两者的表现都没有得到观众

抛开爱国因素,电影《731》的口碑实在不能算好。故事的主线有些俗套,叙事方式又因剪辑过多而陷入混乱模式。这让很多人在观影之后,除了失望还留下了不少疑惑不解的问题。导演想表达战争的残酷,也想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但是由于审核制度的因素,影片对两者的表现都没有得到观众积极的反馈。最后,这个故事变成了在仇恨与反思之间徘徊,“左右不定”。

故事的主线是由姜武饰演的男主角从一个投机倒把的“无赖”,演变成“王子阳式”抗日英雄的历程。虽然这种情节些落入俗套,但他代表了无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民。反侵略题材的影视剧,第一个要素就是抗争,毕竟这是主旋律。

除了抗争,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当然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因素,只可惜这部分也是观众最失望的地方。影片确实出现了鼠疫、冻伤、火烧、压力、剥皮及活体解剖的情节,但基本都是浅尝辄止、一带而过。由于影片叙事极不连贯,很可能是因为上述的实验内容都被剪辑掉了。

客观地说,这个“锅”不能让导演一个人背。《731》的主旨是让后人铭记历史,而非宣扬仇恨。它无法像《电锯惊魂》、《月光光,心慌慌》等商业影片,用视觉冲击的手法,大尺度地对各种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特写。如果影片真这么展现,带给国人的感受一定是仇恨大于铭记。

不能过度体现日军实验的过程,又想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导演使用了众女童和女主角。准确地说,这两种角色应该算作影片的另外一条叙事线。

电影用童声开篇,讲述“大东亚共荣”的意义,算是一个亮点。因为观众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让如此干净而又纯洁的声音描述那个血腥、暴力的勾当?之后又看到她们又从小学习各种药理知识,观众心里肯定还会问:为什么?直到女主今村佳代出场。

如果你没有看到影片的结尾,肯定会用凶残、冷酷、没有人性或一个军国主义的杀人工具等词句来形容佳代。当孕妇林素贤被活体解剖,孩子被取出并印上标记那一刻,观众才知道,原来佳代和那一众女童都是这样的出身。

在林素贤活着的时候,佳代之所以会莫名其妙地躺到她的肚子旁睡觉,多半是因为想念素未谋面的母亲,想念曾经的自己。从这一点来说,佳代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残酷的战争让佳代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自我。也许在这个时候,佳代才能记起,她和那些女童都曾经是中国人。

那一众女童现在有多么天真烂漫,今后就会有多么凶残冷酷,佳代就是那群女童长大后的样子。女童学习药理知识,就是为今后更好地在731部队服务而准备。导演用两个极端的反差,来控诉日本发起侵华战争的无道。

对于佳代的身世,其实本没什么可疑问,但她的岁数好像有点问题。影片的时间线在1945年3月以后,日本侵华于1931年9月18日开始。即便佳代在1931年就被日军的细菌部队收养,到1945年也才14岁。如果佳代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那么对影片的效果会更好。

日本是一个很注重血统的国家,从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就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日本人看不起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亚洲人,对待他们甚至比欧洲人更残暴。一旦佳代是日本人,那么731部队不惜从精神、肉体上摧毁自己的同胞,就更能体现军国主义的罪行。

如果说今村佳代只是个“疑似”日本人,那么影片中还有两类人群则属于真正的日军。他们更能体现这些侵略者们是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看待他们的反人类罪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导演想表达反思战争的一种手法。

第一类人群是731部队的实验人员。男主在电梯里与他们相遇,对方讨论的话题大意是:“明天将会新运来一批人,我们可能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数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丧尽天良的举动,他们竟然可以如此云淡风轻地进行。也许,这才是在侵华战争中,日军最真实的行为。

第二类人群是以身试毒的“勇士”。在影片的尾声部分,那些被注射了抗病毒试剂的日本人和中国犯人一起被带到试验场,以期获得试验的效果。他们甘愿为“皇国”而死,目的是将细菌战早日搬到战场。他们没有一丝怯场,甚至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气势。和试验人员一样,这些人也认为那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数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给日本人带来的则是军国主义的洗脑。时至今日,日本人仍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极力掩盖731部队的罪行。如果电影《731》能在日本上映,也许更有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说,电影《731》既展现了日军的残暴,也对战争有一些反思。但是,两点都没有做到极致。导演想展现残暴的部分,又忌惮于太强的视觉冲击使观众过于强化仇恨;导演想反思战争,又不能太过于体现日军的“忠诚”,就像抗战剧中不能过于表现日军的战斗素养一样。

所谓“此消彼长”,电影最终就变成了叙事不清楚,主题也不太突出,只好徘徊在仇恨与反思之间,哪一项都只能“蜻蜓点水”。尽管有很多不足,如主观因素,如客观限制,可不能全盘否定这部影片。如果我们真正地读懂了导演,就能从上面的叙述中找到答案。毕竟,相比于从前,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胜利了。

来源:乱世中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