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731》,想必许多人内心都难以平静,那段沉痛的历史已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上映,自然掀起广泛讨论,这类直面历史真相的作品,往往具有撼动认知的力量。
看完《731》,想必许多人内心都难以平静,那段沉痛的历史已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上映,自然掀起广泛讨论,这类直面历史真相的作品,往往具有撼动认知的力量。
当然,有人敢于说出真相,就有人试图掩盖,后者无疑最令人愤慨。面对那些企图“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央视是如何回应的呢?
01、丑恶永远无法被正当化
《731》一经上映,全国影院的排片率已高达98.9%。猫眼平台上近450万人标记“想看”,更让这个本不平静的“九一八”蒙上复杂情绪。
为支持这部电影,央视新闻在微博发起转发抽奖送100张电影票的活动。而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即便不抽奖也愿意自购影票支持。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控诉,也是对人性深渊的勇敢凝视,深深触动无数国人的心。
尽管上映前有人担忧它是否会沦为又一部借爱国情怀博眼球的平庸之作,但观影后许多人感叹:“比起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影像所带来的冲击更令人难忘,也更易引发共鸣。”
影片开场,一个孩子被押送至731部队基地,面对雾气弥漫的“浴室”,他恍惚以为抵达天堂。而身旁之人的一句话将他拉回现实:“天堂没有日本人。”
在揭露日军进行惨无人道人体实验的背景下,这句台词成为贯穿全片的基调。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直白的历史呈现,仍有人试图为暴行寻找合理性。影片全球上映后,不少日本观众也看到内容。有人痛心忏悔,坦言先辈罪孽难以偿还;也有人评论称:“当时各国竞相研发新技术,此类实验并不罕见。”
尽管持后者观点的人属少数,但能公然发表此类言论,说明至今仍有人拒绝正视历史。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为这类言论点赞的账号中,竟有不少来自中国。
还有人认为《731》不适合儿童观看,呼吁电影应避开未成年人——可当年的731部队,又何曾放过我们的孩子?口口声声为下一代着想,实则可能隐藏着其他动机。
一些人或因生活不顺,或因轻信谣言,转而怨恨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正如《三体》中所描绘的“降临派”,他们幻想通过自我否定获得救赎,显然与中国人民追求进步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丑恶永远无法被正当化,尤其是如此深重的历史罪行。然而面对《731》的上映,仍有反对声音出现。例如被称为“百姓企业家”的于东来,就公开质疑影片是在“传播仇恨”。
02、铭记历史不等于延续仇恨
胖东来作为一家以“亲民”著称的企业,其创始人于东来曾在八月中旬推出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专项招聘,旨在帮助误入歧途者重返社会,这一举动曾赢得大众好评。
但《731》上映后,于东来的表态却引发争议。当众多网友期待他发声支持这部揭示日军反人类罪行的电影时,他却表示:“世上已有太多仇恨,传播美好比传递仇恨更能引领人走向光明。”
此言一出,迅速引起不满。需知这部电影承载的是民族苦难记忆,肩负着“铭记历史”的使命,连央视都公开支持,于东来为何唱反调?
更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存在明显谬误。铭记历史不等于宣扬仇恨,而是基于对事实的尊重与对过去的敬畏。将《731》与“传播仇恨”划等号,实属认知偏差。
不仅如此,胖东来旗下影城还减少了《731》的排片。据购票平台显示,9月18日许昌胖东来天使影城排片尚属正常,而9月19日却从十余场骤减至五场。
这一举动自然引发公众质疑:主流媒体均在大力推广,为何胖东来反其道而行?
类似现象在《南京照相馆》播出时也曾出现。总有人跳出来倡导“包容”,声称不该活在仇恨中,甚至恶意刷低分企图压制影片热度。殊不知,这种混淆是非的行为荒谬至极。中华民族倡导宽厚,但绝不包容战争罪责。
传播美好与铭记历史,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光明的未来,二者并不冲突。但将“历史的伤痛”简单等同于“煽动仇恨”,是对他者苦难的漠视。我们可以痛恨罪行,但仍向往和平——这与“传播仇恨”有本质区别。
正如央视网所评:“侵略者曾企图掩盖真相,但中国人民揭露历史的决心永不泯灭。”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长鸣的警钟。
结语:
历史始终在那里,电影也只是载体。我们可以选择不看某部电影,却不能忘记历史。“以史为鉴,方能走向光明未来”,唯有代代铭记真实的历史,民族的前路才能更加清晰而坚定。
来源:小蒋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