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为票房奇迹欢呼,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为“票房炸弹”愁眉不展,赔得一塌糊涂。
2024年的电影市场,依旧上演着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戏码。
有人为票房奇迹欢呼,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为“票房炸弹”愁眉不展,赔得一塌糊涂。
这次,咱们就来盘点一下“2024年10大亏损电影”,顺便再给它们排个名次。
看看都有哪些电影,成了投资人的噩梦,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的票房落得如此下场。
话不多说,咱们先从第十名开始说起——
第十名:《海关战线》
制作成本:2.3亿
票房:1.29亿
评分:5.4
不可否认,《海关战线》确实是一部“卖相十足”的电影,它几乎拥有着优质港片所必备的一切元素。
导演和编剧,是合作过《拆弹专家2》《扫毒2》等作品的邱礼涛和李敏。
主演谢霆锋、张学友、林嘉欣和刘雅瑟,也都是观众熟悉的面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久不露面的张学友,跟林嘉欣的第三次合作。
在此之前,他们搭档的《男人四十》《暗色天堂》,口碑都非常不错。
所以,不管是单个主创的知名度,还是搭档之间的默契度,都能引发观众的期待。
再加上,预告片中多次出现的爆破戏和飙车戏,也确实烧钱。
还有罕见的海关题材,谢霆锋担任动作指导的噱头,以及港片中屡试不爽的“叛徒作乱”套路。
这些元素,也让影片有了许多看点。
遗憾的是,所有的“看点”和“卖点”,都成了“失望点”。
整部影片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毫无灵魂的“卖点合集”,再多的噱头都无法掩盖故事本身的漏洞。
但凡你看过这部影片,你都不得不严重怀疑:
这部影片的票房,难道都是靠这些“营销点”骗来的?
第九名:《狗阵》
制作成本:1.5亿
票房:3268.7万
评分:6.8
我严重怀疑,制作这部影片的很大一部分钱,都花在了狗的身上。
因为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狗真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
多到一群狗冲出来,可以把车撞翻。
多到这个小镇专门组成了一支“打狗队”,也依然解决不了,流浪狗泛滥成灾的问题。
至于这个地方的狗为什么这么多,影片没有直接明说。
而是用一系列暗喻,试图让观众明白,是各种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才导致了流浪狗群的出现。
除此之外,影片还借用了各种花里胡哨的隐喻,来暗指主题。
最明显的,就是彭于晏饰演的二郎,和他收留的黑狗,其实是借鉴了“二郎神和哮天犬”的组合。
只不过,这部影片成也暗喻,败也暗喻。
借用这种云里雾里的表达方式,它在戛纳电影节上,成了唯一获奖的华语电影。
但在国内上映之后,却因为曲高和寡的故事和晦涩难懂的主题,直接让观众失去了共鸣与耐心。
第八名:《异人之下》
制作成本:2.5亿
票房:1.18亿
评分:5.2
谁能想到,乌尔善导演会在已近半百的年纪,对漫画有了不可磨灭的兴趣。
这部根据“国漫神作”《一人之下》改编而成的《异人之下》,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质量上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咱也不知道,因为《封神》而“封神”的乌尔善导演,为啥要对将“魔改”的手,伸向这部人气国漫?
结果,原作的精髓是一点都没抓住,还把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观众缘给耗没了。
另外,可能是太想炫耀自己擅长的特效,乌尔善导演在这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真的是“花钱不眨眼”。
影片中所有的不足,它都试图用特效补足。
但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却是——“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再配上土味的背景音乐,俗不可耐的审美,还有莫名其妙的混乱故事。
最终的结果就是,观众完全不买账。
借用网友的话来说,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中了“十二劳情阵”一样,在电影院里抓心挠肝,如坐针毡。
第七名:《解密》
制作成本:5亿
票房:3.34亿
评分:6.0
乍一看,《解密》的票房似乎并不算低。
但仔细一算,这部制作成本高到离谱的电影,还是赔得一塌糊涂。
总之,不管这笔投资和收益的数学题再怎么算,也都改变不了,陈思诚费尽心机拍“烂片”的事实。
表面上看,这部由陈思诚执导的悬疑大片,有着豪华的演员阵容和复杂的剧情。
甚至还以“解密”和“释梦”为噱头,吸引观众的眼球。
可实际上,拖沓混乱的故事,矫揉造作的感情,故作高深的人物,都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割裂感。
再加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密码编排、梦境设定,都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反正在我看来,《解密》虽然在票房上获得了一定的收入,但对照巨大的制作成本,依然是一次惨痛的亏损。
这部影片的失败,也再次证明了,单纯依赖大牌阵容和花哨的特效,并不能弥补剧本和故事上的短板。
第六名:《红毯先生》
制作成本:2.6亿
票房:9422.2万
评分:6.5
欢喜传媒曾在年度财报上,发布过《红毯先生》的成本,不包含宣传发行的费用,就高达2.6亿。
其中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主角的片酬和制作开支,分别是6070万和8210万。
且不管这个成本合不合理,虚不虚高。
单就根据这个成本做个大致计算,票房需要达到7-8亿左右,这部影片才能回本。
然而,现实显然并没有如预期那般顺利。
《红毯先生》在内地的票房,止步于9000多万,远远低于能让它回本的金额。
明知道影片有着高投入,需要大众买单才能回本,主创团队却非要创作出这么一部“仅影迷可懂”的电影?
这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观众的需求,被创作者误判?
还是创作者对观众的理解,完全偏离了实际?
不管如何,它票房上的失败,也给创作者们提了个醒。
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平衡好艺术性和观众的需求,是决定票房好坏的关键所在。
第五名:《出入平安》
制作成本:2亿
票房:2113万
评分:6.2
《出入平安》是青年导演刘江江,继《人生大事》之后的第二部长片。
影片根据唐山大地震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40多位囚犯摇身一变成救援者,救出了100多位幸存群众。
更重要的是,事后还没有一位囚犯逃脱。
影片在保留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喜剧的元素,主打的就是一个灾难和温情的反差感。
得益于导演前作的成功,这部影片在业内备受期待,甚至还被认为是,今年十一档期最被看好的“煽情片”。
但影片上映之后,却跟预期大相径庭,不仅口碑迅速下滑,票房也表现惨淡。
为了挽回损失,片方甚至还做出了临时撤档的决定,打算择日重新上映。
但就影片本身的质量而言,不管另选什么档期,估计都改变不了赔本的结局。
第四名:《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制作成本:2亿
票房:601万
评分:3.4
胡玫导演斥资2亿,耗时18年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内地取得的总票房,最终只有601万。
这个成绩,显然已经沦为业界笑柄。
虽然胡玫导演早在影片上映期间,就“花样百出”地为自己的作品鸣不平。
但平心而论,这部根据《红楼梦》改编的电影,质量真的是让人一言难尽。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它就是一部根据《红楼梦》名场面拼凑而成的超长“大杂烩”。
更让人愤怒的是,原著中那些诗意盎然、让人心驰神往的故事情节,在影片中简直毫无神韵可言。
再加上,故事空洞,人物扁平,节奏拖沓,剪辑错乱等问题层出不穷。
电影拍成这样,难怪观众不再为“情怀”和“经典”买单了。
第三名:《门前宝地》
制作成本:2亿
票房:248.1万
评分:5.3
导演徐浩峰,主演向佐、郭碧婷。
单是看主创的名字,会有些摸不着头脑。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脑海里,只剩下无尽的问号。
一时间,竟然还真的有点搞不懂,这部电影创作的初衷,到底是财大气粗的向家,想要斥巨资给自家人“镀个金”?
还是向家有钱没地花,特意支起一个“烂摊子”,让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专门“出个丑”?
只能说,有钱人的娱乐方式,普通观众还真是难以理解。
唯劝各位,如果有幸没看过这部电影,千万不要心生好奇,真的很“辣眼”。
第二名:《749局》
制作成本:3.5亿(也有一说是6亿)
票房:3.75亿
评分:3.4
《749局》上映之后,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导演陆川,也不是主演王俊凯,更不是那些拿出真金白银的投资方。
而是5年前,被骂成筛子的《上海堡垒》。
因为自此之后,《749局》将代替它,成为新的“关上国产科幻电影大门”的代名词。
这部影片,是陆川导演呕心沥血8年,根据自己真实工作过的“749局”,创作出来的超自然科幻冒险大片。
影片上映之前,得益于导演的口碑,主演的流量,科幻的吸引力,还有各种被吹得太花乱坠的创作理念。
很多观众,都误以为它比《流浪地球》还厉害。
结果呢?除了影片前五分钟的概念插画,看得人心潮澎湃,剩下的时间,所有的期待都成了叹息。
既没有科幻的创意,也没有冒险的紧张感,特效生硬,剧情无聊,角色缺乏共鸣。
总之,它给人的整体观感,不像是科幻,更像是一场混乱的灾难。
几亿的高成本,却砸出一部如此“敷衍”的电影,真是国产科幻电影的一大悲哀。
第一名:《传说》
制作成本:3.6亿
票房:8000.4万
评分:4.4
这部电影是AI的成功,却让成龙背负了骂名。
为了借助成龙的名气和影响力,影片用“深度伪造”的技术,制作出了一个年轻版成龙的“3D头像”。
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位真人演员,事先表演一遍,然后再把成龙的“3D头像”,合成到他的脸上。
如此,便成了观众最终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样子,就像是成龙返老还童了一样。
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一位垂垂老矣的明星,强行夺去了另外一名演员让大众认识的机会。
这严重违背了演员的职业精神,也让观众对表演的真实性,对电影的艺术性都产生了质疑。
另外,这部电影不仅在剧作上毫无新意可言,还强行蹭取《神话》的热度。
试图借穿越的题材,还有成龙和金喜善的再度合体,来诱发观众的怀旧情绪。
但这种强行联结,并没有唤起观众对过去经典的真实共鸣。
反而让电影的情节落俗,让人物的个性也显得单薄且缺乏深度,无法真正打动观众。
这些操作,都是《传说》沦为2024年度“亏本之王”的重要原因。
以上10部电影,就是2024年的“10大亏损电影”。
它们个个投资巨大,阵容豪华,票房却都毫无例外地“亏麻了”,有的质量也令人一言难尽。
希望这些票房失利的电影,能给各位创作者们提个醒:要想从观众那里赚钱,还是得拍出对得起观众的作品。(撰文:斯特不离谱)
来源:香港电影怀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