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看前预警!都给我把“期待值”拉低,再上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9:45 2

摘要:曾以另类黑色美学俘获一批忠实影迷的经典恐怖片,让麦浚龙这个名字在整个华语影坛刻下了一道深深印记,所以,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风林火山》,我们又怎能不期待呢?

各位还记得2013年上映的那部《僵尸》吗?

曾以另类黑色美学俘获一批忠实影迷的经典恐怖片,让麦浚龙这个名字在整个华语影坛刻下了一道深深印记,所以,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风林火山》,我们又怎能不期待呢?

这可不是我个人想法,从2013年概念释出,到2017年开机拍摄,《风林火山》可以说每年都能入选年度最期待影片,但就是始终不上,后被影迷们戏称为影视圈里最大型放鸽子事件。

如今,它经历了整整十二年漫长孕育,终于定档2025国庆档了,这回是真要上了!

我们本应拍手称快,可当我从最初的狂喜中冷静下来后,再回顾《风林火山》的创作路...

面对这份厚积却未必能完美薄发的黑暗系香港犯罪片,我还有那么期待吗?

或许,这时候适当“放低期待”才是更为理性且不失尊重的观影心态,原因何在?且听我细细道来...

01

《风林火山》在漫长的12年制作时间里,曾经历了大量补拍,演员们与制作团队之间外传已经发生了嫌隙和矛盾,表演层面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加上如此长时间跨度,演员作为电影最直观呈现者,其变化更是尤为明显...

当年大银幕上的魅力代表金城武。

而今几乎已经处于神隐状态了...

高圆圆拍完这部片子后,近年来也鲜有新作问世,角色与演员当下公众形象已然疏离...

梁家辉和刘青云两位实力戏骨,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更深,老态难掩,角色设定与观众们熟悉的,现今银幕上的他们出现了巨大落差...

还有古天乐,10年前还处于颜值巅峰,现在早已脸部僵硬,亚洲“洲草”一去不复返啊...

岁月十二载,不仅让演员们外形起了变化...

更致命的是戏里戏外的严重割裂感,演员现在的状态和电影里定格在10年前的表演产生了明显代沟。

这是无法用CG去修补的时间错位问题,最终也会影响到观众们的入戏情绪以及观影体验...

02

《风林火山》成片之后,麦浚龙带着一众演员踏足戛纳红毯,可惜,作品落脚的仅是午夜展映单元,而不是代表高艺术水准的主竞赛单元...

这可不只是放映地方不一样那么简单,其实是电影节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这部电影艺术价值和完成度的看法。

午夜单元展映的通常都是一些尺度较大的奇诡类型片,公认的是,进入该单元作品在故事核心,以及整体完成度方面,还是和主竞赛存在差距的...

所以戛纳这么安排,无异于提前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风林火山》可能是一部很风格化的影片,但距离Masterpiece的标准尚有距离,所以参展媒体人传出口碑一般的评说,并非空穴来风。

03

这部影片最大的先天硬伤,或源于其断代史般的制作过程...

10年前的动作设计理念,特效思路...

即使后期逐步填充完毕,也难以抹去分阶段制作带来的拼凑感。

动作逻辑是否连贯?剪辑节奏是否还能契合当今观众的观影习惯?

音效设计与当下影院技术标准又是否匹配?

当年觉得挺真实的枪战重头戏,放在今天还够不够看?凡此种种,皆非小疵啊...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原定的灵魂配乐师,坂本龙一还没有完成音乐制作就离世了。

后期应该是由麦浚龙完成的...

但两位创作者艺术理念不同,要怎么无缝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难题。

此次戛纳国际电影节,部分专业媒体人观影后反馈印证了上述质疑...

画面制作确实非常有格调,几乎每一帧都能当海报,但是如果连帧观看的话,动作戏逻辑,包括剪辑音效之间的协调性就显得不那么流畅了。

技术代差与仓促补妆的后遗症,肉眼可见!

04

要说风格,《风林火山》绝对是被打上了最纯粹的麦浚龙标签,它延续甚至更进一步发挥了《僵尸》里那种另类偏执,且高度风格化的视觉美学。

浓重压抑的暗黑基调,怪诞乃至超越现实的奇装异服,这并非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写实描摹,更像是一次麦浚龙骨子里艺术趣味的巨型装置艺术展示...

他搭建起来的,是一个看起来很像香港的空壳舞台,一个充满个人象征符号的罪恶之城。

片子里那些角色,与其说是香港社会的缩影,不如说是一群被麦浚龙拿来承载他自己精神世界碎片和极端人格的表演傀儡...

他把自己的多重人格拆开外化,分散到不同角色身上,驱动他们在布景中去演绎一段由导演潜意识编织的语焉不详的故事。

这不就是导演自恋情结在电影世界里的终极形态表达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僵尸》至少还有港产僵尸片的情怀滤镜...

而《风林火山》就彻底奔着意象第一,个人化至上的创作路数上一去不回头了。

结语

十二年磨一剑,磨的是导演麦浚龙的耐心,是投资方的隐忍,更是观众们望眼欲穿的漫长期待。

这次终于要等到正片亮相了,我相信《风林火山》一定会成为一部充满话题的作品...

不管是它那漫长的难产经历,还是那浓烈到几乎凝固的独特导演风格...

但话说回来,也正是这些时间的长期折磨,技术的滞后,以及极致作者化倾向,把它们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或许该给那份被时间发酵得过于膨胀的“年度期待”降降温了。

放低期待,不是否定它的价值,恰恰相反...

也许只有抛开因为漫长等待而堆砌出的超高预设,我们才能真正平常心去观看这部电影。

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部穿越时间,再次打动观众,并符合当下工业标准与技术审美的好作品?

这才是放低期待之后,值得我们冷静探索,并愿意去思考的问题...

来源:电影大菠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