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松弛感的2025外滩建筑节,在“天井电影院”,市民还可以这样观影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9:12 3

摘要:最近,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外滩建筑节(RAM assembles)在博物院广场向公众免费开放。从即日起至9月28日,全新搭建的“野餐”场地极具有松弛感,市民可以来这里躺平、吃饭、发呆、打牌……

最近,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外滩建筑节(RAM assembles)在博物院广场向公众免费开放。从即日起至9月28日,全新搭建的“野餐”场地极具有松弛感,市民可以来这里躺平、吃饭、发呆、打牌……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现场(容国华 拍摄于9月16日)

这次,曼谷建筑事务所all(zone)受邀参与策划了第二届外滩建筑节,将主题定为“上海野餐”。而在今年的外滩建筑节当中,记者注意到有一个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板块——“天井电影院”,几组半露天屏幕观影装置,轮映五部与上海住宅与城市空间有关的喜剧电影。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现场

青年导演Ag(沈仲旻)是“天井电影院”项目的策划人,毕业于同济大学,作为写作者、导演、策划人,她长期关注地理地缘与内在意识的时空行旅图景,著有短篇小说集《旅行者的欲望》《上海地理注疏》《深渊模拟器》等,电影长片首作《上海女儿》入围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制作中项目单元。

Ag(中间)与李颖春(左1)、汤惟杰(右1)在9月12日的讲谈活动

此前的9月12日晚上,Ag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颖春,上海影评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三人在“围合与开放:论上海本土住宅空间的公共性与游戏性”的主题下,畅聊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的城市住宅空间的演变故事,从老城厢、本地人绞圈房、石库门、洋房里弄到工人新村,在多种极具上海本土基因的建筑空间的样本与居住经验中,探讨当代都市生活中对于公共、玩乐与野趣的可能性。而在对谈结束后的当晚,三位嘉宾与现场的市民朋友一起兴致勃勃观看了电影《股疯》。

本届外滩建筑节主题为“上海野餐”

据Ag介绍,这是她第二次参与外滩建筑节。在Ag看来:“整个建筑节的脉络有一个非常长期的研究方向,是有延续性的。‘上海野餐’有一个比较强的空间属性,它可能是在户外的,相对来说有比较松弛的、流动感的主题在里边。”

市民在博物院广场观看电影

谈到怎么会想到在外滩建筑节现场发起“天井电影院”项目?Ag告诉记者:“你在现场或者在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个绿色黄色的半透小凉亭,这种织物的感觉是比较透光的。以前我们在广场上做市集或者做活动搭的那种棚其实是比较闷的,所以这次做老凉亭,它不是一个个单体,而是一小片,可能相互之间有一点连接。而在这个凉亭下面,策展方一开始想要做一些露天影像装置,因为我之前策划过一些影像放映活动和影展,另外这几年有在研究关于上海本地人的传统住宅本地绞圈房。最后根据落地的空间方案,我们就确定了要做一个‘天井电影院’这样的项目。”

“天井电影院”排片表

“天井电影院”选择了五部类型上比较轻松的电影。“从1937年展现早期石库门空间的《马路天使》,然后是1949年记录了上海十里洋场街头的《三毛流浪记》,一直到解放后60年代上映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描述工人新村生活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另一部是反映上海传统市民家庭教育跟社区之间关系的喜剧电影《如此爹娘》,还有大家比较熟悉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初的《股疯》,介绍了当时上海的股票与房地产情况。之前热播的电视剧版《繁花》重新把大家带到了一种90年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社会经济背景这样的一种回望当中。”Ag介绍道。

市民在博物院广场观看电影

在博物院广场,透亮的篷顶在广场上轻盈伸展,淡紫色的野餐桌椅随处散落,还有街边的小推车与板凳、即兴聚会的人群。与传统观影项目相比,Ag认为,对于参与的市民来说,“天井电影院”既是一种娱乐观影体验,同时也是一份城市发展史的活动影像档案。“大家可以比较轻松地坐在可移动、可拼接的椅子平台上,躺也好,站也好,坐也好,其实都是比较舒服的。”

市民在博物院广场观看电影《股疯》视频

今天上海的夏天比较热,截至9月16日已经有52个高温天。在Ag看来,博物院广场旁边有几条小弄堂,在目前的气候状态下,晚上还是有一点穿堂风的,让观众在体感上不至于特别的闷热。

而对于在广场当中观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最大的麻烦事可能就是突然落雨。“如果放映时,碰到极端的恶劣的天气,比如说大暴雨,广场的顶棚不是完全封闭的,另外凉亭也是有点透风的,挡不住大暴雨,虽然屏幕上方会有防水装置,那么,这也是我们在半露天或露天的公共居住环境中面对的一种即兴因素,而‘天井电影院’的主旨是在当代都市中重新唤起一种流动的共居经验和乡野经验的重要性。”Ag这样认为。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