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读书人的抗战”,听听上海电影人眼中的《坪石先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1:21 2

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5日下午,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的 “海上电影论坛”——《坪石先生》电影展映暨映后交流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5日下午,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的 “海上电影论坛”——《坪石先生》电影展映暨映后交流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本次活动以“读书人的抗战”为主题,特邀电影《坪石先生》主创团队来到现场进行分享,与沪上电影人郑大圣、朱枫、黄望莉、孙孟晋、万传法、顾振辉等围绕主题展开对谈,以光影艺术致敬教育先贤,激发公众对抗战历史与师道的崇高敬意。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上海文艺会堂,听听上海电影人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分享。

《坪石先生》主创团队在现场进行分享

《坪石先生》以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华南院校西迁粤北坪石坚持办学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聚焦于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天文学家、文学家黄际遇、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工程测量学家卫梓松等三十余位教育先贤,如何直面生存与使命的撕扯。

影片以“读书人的抗战”为叙事主线,呈现抗战时代背景下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肉与风骨,刻画他们如何在日军轰炸与物资匮乏中“以笔为枪、以书为盾”,在战火纷飞中守着课堂、护着书本、保护学生,赓续中华文脉。

《坪石先生》剧照

区别于传统抗战题材影片,《坪石先生》并未直接描绘残酷的战场,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文化防线。在片中烽鼓不息的战火底下,既有师生情谊、家庭冷暖,也有命悬一线、生离死别,传达出抗战时期中大师生的家国情怀。

导演、上海电影节协会主席郑大圣发言

在映后交流环节,导演、上海电影节协会主席郑大圣在发言中谈到:“这次特别有幸有机会为大家放映这一部很难得、很稀有的电影,这么一部静水深流且是以中国式电影语言讲述中国读书人的抗战故事,而不是在商场影院里看到泛好莱坞式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所以显得非常独特。”

郑大圣还表示,自己对《坪石先生》期待已久,终于在这部片子当中看到中国电影创作描写了久违的“士”的精神。

主持刘海波教授与影片导演甘小二、监制、主演王宏伟、美术指导邓益民

《坪石先生》导演甘小二认为,黄际遇首先是一位数学家,其次又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象棋曾经赢过国手,做过裁判。他在日本读书的时候,还是校足球队的队长、守门员,他又习剑、马术。所以,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之前读到黄际遇的个人资料时,甘小二感觉到这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人。“他本科是在日本东京高师,硕士又是在芝加哥大学,学贯中西,才通文理,他又是一个在体育方面有自我要求,古代人所说的“六术”,他基本上全有。”

作为活动主持,上海影评学会会长刘海波教授则将黄际遇称为“六边形战士”:“他作为数学系教授还在中文系上课,书法又好,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故事,导演相当于给我们挖掘了一位宝藏人物。”

上海影协常务理事朱枫发言

上海影协常务理事朱枫在看了电影之后,他想起了两部四十年前的电影,并做了比较:

一部是吴贻弓导演的《流亡大学》,讲述的是西南联大的故事,几十年来这种表现题材的电影很少,《坪石先生》是四十年来第二部,但我觉得它比《流亡大学》要进一步。因为《流亡大学》虽然大背景是反映抗战时期的大学内迁,但主要线索和矛盾局限于大学的师生和国民党当局政府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而《坪石先生》这部电影更纯粹。

第二部电影是《绝响》,由第五代导演张泽鸣执导。我们都知道,岭南电影是一种独特流派。几十年前,在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电影现象,邵氏影业曾经拍了很多这样的电影以表现岭南的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电影的传承渐渐式微,一直到了1985年有了一部《绝响》,讲的是小人物的生活,突然感到中国岭南电影的传统还在。现在看到《坪石先生》,就觉得岭南电影还在。它不光是读书人的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是知识分子的电影。

谈到《坪石先生》这部电影的遗憾和不足,朱枫认为,电影在有些细节上还可以更讲究一些,此外,黄际遇作为剧中主要人物,演员在表演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在电影当中,黄际遇由香港演员谢君豪饰演

在当年读书人心中,追寻“道”的本身比什么都重要。影片中,教授们在简陋的棚屋里传道授业,学生们在松油火把下仔细誊抄讲义。日军进逼坪石、中山大学紧急撤离一幕,在师生一片匆忙中,黄际遇和叶述武等教授仍在黑板前专注地演算宇宙第一速度,正是这一份“在硝烟里演算”的执着与坚守,对学术的孜孜追求,体现了“知识救国”的信仰。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发言

在电影当中,黄际遇由香港演员谢君豪饰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个人认为:“谢君豪在片中演得相当克制,尽量表现出书生的形象,以很普通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地位很高的人,让观众感觉到一位学者的力量,这是我觉得特别了不起的地方。”

资深影评人孙孟晋(右1)发言

资深影评人孙孟晋是在《坪石先生》点映时前往国泰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他当天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这是一部文人电影,也是一部诗意电影。因为我非常关注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这段历史,之前我就了解到1938年广州被占领以后,他们颠沛的校园生活。首先我想讲一个观点是,导演对这段历史非常忠实的尊重。为什么他们可以舍命保护这些书,因为这些书都是非常重要的古籍,这里面还包括了很多书画,所以图书馆馆长杜定友要抢救这些书。”

孙孟晋认为,这部电影给了观众太多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在当下的中国电影里面,反映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电影里面,能够有这样一种保存文脉来救国的气质,非常不容易,恰恰是这些主创人员用这种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电影没有正面去表现战争,只有一些轰炸画面,尽管我们看到危险随处都在,而师生们所表现出的这样一种淡定,这样一种态度,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万传法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万传法在观看了电影之后,表示很受感染和教育。“我自己本身是高校的教师,当了几十年的老师。我一边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停在思考。实事求是的讲,我就想到了那个年代,那样的教师,那样的学生,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求学精神,那样的一种民族精神。非常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走进高校,让我们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好好的看一看,好好的想一想。”

《坪石先生》剧照

此外,影片镜头如诗如画,烟雨岭南、雪漫前路、书生背负典籍前行,黄际遇雨中撑伞远眺、以梅枝作画等场面,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片中,一众“坪石先生”以平静去承载那段烽火岁月的千钧重量,言行举止间散发的睿智儒雅的气质,也获观众称赞“令人着迷”。因此,《坪石先生》也被不少观众称为“送给读书人的电影诗篇”。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顾振辉发言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的顾振辉表示,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令他最受感动的是,影片整体所透露出来的人文气质。“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首先是多人物的塑造,群体式的人物创作在叙事上是特别难的。但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清明上河图卷轴式的人物呈现方式,以黄际遇和学生情感为主线,图书馆的迁徙作为副线,通过人物来回穿插呈现,栩栩展开。 另外,电影镜头大多以横幅式构图为主,片中大量的镜头都是以中国山水画式呈现,这种镜头的美学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坪石先生》剧照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