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诗人公刘将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后因“反右”风暴,剧本整理者被打成右派,拍片计划搁浅。1962年,上影厂重新启动项目,最终以1960年李广田重新修订的长诗作为基础进行电影改编。
老电影《阿诗玛》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 。其拍摄故事丰富而曲折。
1956年,诗人公刘将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后因“反右”风暴,剧本整理者被打成右派,拍片计划搁浅。1962年,上影厂重新启动项目,最终以1960年李广田重新修订的长诗作为基础进行电影改编。
剧本初稿由葛炎负责,他先写了一个清唱剧作为剧本雏形,后与刘琼综合各方面意见,完成文学剧本,发表于1963年第二期《电影剧作》。创作过程中,主创将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设定为恋人,以凸显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剧组起初因杨丽坤普通话不标准且是舞蹈演员,未考虑她。后经上影厂领导提议,导演刘琼和摄影师许琦相看后觉得她条件合适。因影片是重点项目,中央也关心主角人选,摄制组在全国选角无果后,决定让杨丽坤出演。为获认可,剧组拍摄试验片展示其普通话进步,最终得到各方赞成。
创作团队曾到云南石林实地调研,在海宜村等地体验生活。但因经费和设备运输问题,大部分戏份选择在与云南石林景致相近、交通便利的浙江缙云县拍摄。如阿黑哥策马扬鞭救阿诗玛的场景在芙蓉峡拍摄,彝族姑娘们洗麻的片段取景于仙都前湖村河滩。
作曲人员数次到云南采风,搜集录制撒尼人民歌,还融合其他民族音乐和汉族戏曲元素。葛炎在哑巴山寨听到《可吼调》后深受启发,将其改编为男声合唱和二胡独奏,用于阿诗玛被抢后的场景。
为呈现阿黑“射箭”后地主和他老婆恐慌的镜头,摄影师借鉴“哈哈镜”原理,用涂银粉的活动板使其晃动,让镜子里人的脸变形,夸张地表现出惊恐表情。此外,还通过涂凡士林或透过玻璃取景的方式,增加影片的神话朦胧美。
1964年6月影片制作完成,送审后因当时形势,被视为“宣传恋爱至上”遭到批判。直到1979年元旦,《阿诗玛》才在全国公映。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