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林则徐》拍摄记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1:04 2

摘要:剧本源于上影厂编辑发现的叶元创作的《鸦片战争》,北影厂转交的吕宕的《林则徐》剧本也参与其中。两者各有优劣,经协商,以吕宕剧本为基础,由他与叶元共同创作,后吕宕因“右派”问题,影片公映时片头只有叶元名字,1978年底他获平反后,名字才重新出现在电影拷贝上。

1958年拍摄的老电影《林则徐》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拍摄过程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 。

剧本源于上影厂编辑发现的叶元创作的《鸦片战争》,北影厂转交的吕宕的《林则徐》剧本也参与其中。两者各有优劣,经协商,以吕宕剧本为基础,由他与叶元共同创作,后吕宕因“右派”问题,影片公映时片头只有叶元名字,1978年底他获平反后,名字才重新出现在电影拷贝上。

导演郑君里为拍好影片,阅读近500万字清史档案等资料,做近10万字札记并分发给主创。在构思林则徐与邓廷桢分别的戏时,他从唐诗中获得灵感,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设计告别场面。

林则徐由赵丹饰演。为塑造角色,赵丹提前穿上古装找感觉,吃饭撸袖、坐下正坐、走路端正。拍摄面见道光皇帝的戏时,为展现“目光奕奕”,一上午重拍七八次。在广州官员接风宴一场戏中,赵丹为表现林则徐性格,将道具改为真桔子,导演认可后,在后面几场戏中沿用。

拍摄时正值“大跃进”,电影厂规定每天至少拍60个镜头,但郑君里坚持艺术质量,一天只拍3到5个镜头,因此在“整风”运动中背上了拍片“少、慢、差、费”的罪名。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亲自到摄制组视察,明确表示要按创作规律办事,让《林则徐》可以不按“大跃进”的规定拍摄,这才使影片得以继续顺利拍摄。

关于结局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林则徐被发配新疆结束,另一种是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作结局。最终在电影局领导支持下,确定以三元里平英团打击侵略者作为结局。

拍摄中,周恩来总理还特地委托人把一首有关“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战斗的诗送到摄制组,嘱咐导演研究如何把握好这条线。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