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份激动还没平复,有部叫《731》的电影就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它没讲什么轻松故事,而是直接把当年侵华日军731部队犯下的罪行摊开,让那段藏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疤重新被看见。
93阅兵场上,战机划过天空留下痕迹,装甲车队沿着长安街行进,无数中国人看着画面握紧拳头,心里的自豪感混着热血往上涌。
但这份激动还没平复,有部叫《731》的电影就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它没讲什么轻松故事,而是直接把当年侵华日军731部队犯下的罪行摊开,让那段藏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疤重新被看见。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不普通,三大官媒同时出来宣传,这种阵仗很少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开始注意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赵林山做的一件事。拍摄过程里有个戏份,要表现日军拿婴儿做实验的残酷场景,剧组本来花了大价钱做了个仿真婴儿道具,那道具能眨眼还能做出类似笑的表情,技术上看着挺先进。
可拍出来一回放,赵林山盯着屏幕摇了头,他说这道具不行,不是说做得不精致,是少了点东西——少了生命该有的质感,少了面对那段沉重历史时,“真实”该有的分量。当时剧组里有七八百人等着开工,多拖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进度根本慢不下来。
就在大家都琢磨怎么解决道具问题的时候,赵林山拿起手机打给了家里,电话那头是还在坐月子的爱人。
他在电话里说,把孩子抱到片场来。旁边的副导演听见这话,赶紧偷偷给赵林山的爱人打了个电话,语气都慌了,说嫂子你快劝劝导演,他这是要疯了。
谁知道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只传来一句“回家接我”。
没过多久,赵林山的爱人抱着刚出生15天的女儿,真的出现在了片场。那个本该裹在软乎乎的襁褓里,连声音都要轻轻放的小婴儿,就这么成了镜头里最让人揪心的一个画面,看的人心里发紧。
其实赵林山对这部电影的较真,早从六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候他一个人跑到日本,泡在档案馆里翻找和731部队相关的资料,一页一页看了8000多页文字,一段一段看了400多小时的影像。
别人问他这么拼干嘛,他就说一句,我得对得起历史。拍这部戏的时候,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就为了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还原到位。后来他接受采访时说,拍完这片子,自己走不出来,也不想走出来。
想想也是,六年时间里,他对着一堆堆史料整理,面对过不少人不理解的眼光,甚至还有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但他就像个拿着摄影机的史官,非要把这段历史刻下来,不让它被人忘记。
电影定在9.18那天有动作,再加上三大官媒一起推动,这背后的意思很清楚。不是要拍一部普通的商业片赚票房,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731部队的罪行清清楚楚地摆到全世界面前,就像用电影的形式给这段历史“申遗”,让所有人都记得,当年发生过什么。
剧组在还原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手术器械是照着陈列馆里的文物1:1复刻的,“母爱实验”那段戏,用CGI技术把母亲被活体解剖时还想保护婴儿的样子做了出来,连防毒面具的呼吸声,都是对着实物精准扫描后才有的效果。
拍摄地点也选得很用心,一部分在棚内搭景,另一部分直接选在黑龙江省安达市的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安达特别试验场遗址,连姜武饰演的劳工领袖手里拿的铁锹,形制都和1943年在哈尔滨平房区出土的劳工工具一模一样。
这件事传到网上,网友们的讨论特别热烈。有人说,这导演是个狠人,心里清楚要叫醒那些装睡的人,所以才愿意这么拼;也有人说,没法评价他这么做对不对,但确实被震撼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拼命”。
还有人觉得,必须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导演这么做没毛病。当然也有心疼孩子的,说他完全不用选这么极端的方式,可他偏偏挑了最难的一条路,既佩服他是条汉子,又真心疼那个刚满月的宝宝。虽然大家看法不一样,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能做出这种事的人,一定是心里特别较真的人。
那么,这部电影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可能会让更多人主动去了解731部队的历史,尤其是年轻一代,或许会因为这部电影,开始翻找相关的资料,知道自己的祖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也可能会让更多创作者意识到,拍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随便拍拍就行,要对得起历史,就得付出真功夫。不过也有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其他导演效仿这种极端的拍摄方式?但不管怎么说,赵林山用自己的方式,把“勿忘国耻”这四个字,以一种特别沉重的方式敲进了大家心里。
最后想问一句,当我们谈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记住它?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还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又或者是像《731》这样的影视作品?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这是每个中国人心里都该有的底线。
来源:呆呆电影精彩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