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窗外是蓝星》要把600公里外的太空搬到你家门口的银幕上,而且是真刀真枪在天上拍,不是电脑画。
9月5日,《窗外是蓝星》要把600公里外的太空搬到你家门口的银幕上,而且是真刀真枪在天上拍,不是电脑画。
这件事只有一个关键点:8K摄影机怎么飞上去的。
2021年11月天舟三号带货,舱单里悄悄夹带一套全国产的8K设备,镜头、线路、存储全用航天级胶灌封,防震、防辐射、防冷凝。
每台相机重不到4公斤,比航天员私人物品配额还轻,却能在-50℃到+70℃之间不罢工。
这个重量,等于把一台家用高清摄像机塞进火箭,比带一斤苹果汁还便宜,却把好莱坞租不到的画面直接扣在自家手里。
拍的人是王亚平,她手里那根自拍杆其实是机械臂,一伸手就把地球边缘的金色弧线框进镜头。
官方说法是“展示生活细节”,实质上是在给全球做技术广告:中国空间站能一边做实验、一边当片场,还能把素材用激光链路下传,速度比北京地铁晚高峰刷短视频还稳。
别的国家想做,得先排队申请国际空间站档期,我们直接开机。
技术团队最怕的是存储卡写爆。
8K文件一小时就能吃掉800G,空间站带宽每天只开三扇窗,各20分钟。
他们把素材切成10秒一个包,编号、压缩、加密,像发快递一样一批批往下扔,地面再像拼图一样拼回完整画面。
这套流程后来写进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作业手册,成了以后商业航天的标准动作。
片子剪完交给中影华夏,9月5日同时上IMAX、4DX、Cinity,票价会比《流浪地球2》贵十块。
贵在哪?
贵在你能看到王亚平在失重里翻身时,头发丝根根漂浮的纹路;也能看到舷窗外太阳风暴把大气层吹出一层淡紫色光晕。
这些画面以前只能在美国宇航局官网上扒图,现在坐在县城影厅就能看见。
有人担心只是宣传片。
但片方签了票房保底协议,保底4亿,这意味着他们押注:观众愿意为真实太空掏钱。
上一个敢这么干的是2016年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结果把纪录片的票房天花板抬到6.5亿。
这次他们更狠,直接拿空间站当外景地。
外媒说“开辟电影新领域”,翻译成人话就是:好莱坞再想在太空实拍,得问中国租场地。
因为国际空间站2024年就要熄火,唯一还能住人的太空房子只剩天宫。
未来的商业片、广告、真人秀,想要零重力画面,都得排队叫中国一声房东。
电影9月5日上映,也是给国庆档热身。
航天口今年三件大事:五月把神十六送上去,七月在文昌把新一代载人火箭试车点火,十月还要把巡天望远镜挂出去。
一部电影把观众情绪先拉到天花板,后面无论发射多少次,大家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这叫情绪预售,比爆米花还好卖。
你买票去看,其实是替国家收一笔外汇。
影片海外发行权已经卖给欧洲最大院线UGC,意大利观众9月8日就能看到,票价折算人民币120元一张。
中国拍自己航天员的故事,外国人掏钱看,上一次这么硬气还是功夫片时代。
8K太空实拍,说到底是把国家实验室的成果打包卖给全世界。
摄影机、芯片、激光通信、数据压缩算法,全是军工转民用,现在一股脑塞进电影院。
你花一张电影票的钱,能看到价值几十亿的硬件在天上跑,怎么看都是抄底。
9月5日那天,你坐进黑屋子,头顶灯一灭,耳边响起空间站风声,镜头穿过节点舱,地球在窗外慢慢旋转。
那一刻你会意识到:屏幕里的蓝星才是真的,你坐的椅子才是影子。
电影结束灯亮起,你会怀疑到底是航天员回了地球,还是你刚刚飞了一趟太空。
看完你会想:下一次,票价涨到多少,你才肯再上一次天?
来源:海边寻贝壳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