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冷冰冰,可《捕风追影》的9亿内地票房背后,是东南亚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粤语、闽南语、泰语笑声,还有澳洲影院散场时老外模仿“纸飞机追子弹”的笨拙动作——那股子新鲜劲儿,比任何宣发通稿都生动。
刚刷完周末票房榜,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成龙这回真的把“中国风”吹进了北美商场。
数字冷冰冰,可《捕风追影》的9亿内地票房背后,是东南亚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粤语、闽南语、泰语笑声,还有澳洲影院散场时老外模仿“纸飞机追子弹”的笨拙动作——那股子新鲜劲儿,比任何宣发通稿都生动。
先别急着给“国产片出海”鼓掌,细看榜单会发现一个微妙平衡:北美观众依旧为《凶器》这种血浆爽片买单,却把豆瓣7.0的评分留给了更挑剔的中国网友;而日本动漫在亚洲大杀四方,却在中国内地迟迟拿不到准生证。
电影市场像极了一个大型社交场,每个人都在找“最对味”的那杯酒,没人想当冤大头。
《鬼灭之刃》把韩国年度第五、香港第二的纪录刷成日常操作,可真正扎心的是马来西亚影院门口排队的穆斯林家庭——他们穿着传统服饰,手里却攥着日漫周边。
文化隔阂?
不存在的,只要故事够狠,眼泪和肾上腺素永远通用。
说回《南京照相馆》,4.09亿美元票房里藏着个细节:IMDB8.1分里,点赞最高的短评写着“原来中国也有不喊口号的战争片”。
这句看似随意的感叹,其实戳破了某种刻板印象——海外观众早就不满足于看功夫和旗袍,他们想看见中国人怎么拍中国人的痛。
流媒体同步上映的《坏蛋联盟2》在北美和中国内地几乎零时差上线,结果豆瓣6.1、IMDB7.3的评分差,像一记闷棍敲在“全球口味趋同”的幻想上。
同一部动画片,中国观众嫌套路,北美观众买账合家欢,说到底,谁也别想一口吃成胖子。
最魔幻的是《731》的预售,选在9月18日这个日子,像把历史的刺扎进娱乐的蛋糕。
没人知道它会甜还是疼,但预售页面的“想看”按钮被戳得发烫——观众用点击投票:我们既要爆米花,也要记住爆米花从哪颗玉米炸出来的。
这一周的电影院,像极了一个巨大的情绪收纳箱:有人为成龙的飞檐走壁鼓掌,有人被《凶器》的血浆溅到皱眉,还有人在《鬼灭之刃》的刀光里偷偷抹泪。
票房数字会清零,但那些散场时意犹未尽的叹气、情侣吵架后的沉默、小孩模仿电影台词的奶音,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续集。
来源:曾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