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岁少女写90页日记,直接掀翻柏林电影节最高奖,这背后不是运气,是算计。
17岁少女写90页日记,直接掀翻柏林电影节最高奖,这背后不是运气,是算计。
豪格鲁德把镜头对准一个高中女生,让她把暗恋老师的心事写成90页纸,再把这叠纸交给妈妈和奶奶传阅,一家人吵翻天,最后电影拿下金熊。
这一招够狠:评委们天天看大制作,突然来一份手写小作文,立刻被击中。
90页不是随便定的,长度刚好够读完一场电影,观众被迫跟着读,等于把影院变成朗读课,谁也别想走神。
导演不让故事停在“师生恋”三个字,他把日记拆成三层:孙女写、妈妈读、奶奶再读。
每一层都加进自己的记忆,台词像刀,一句一句把“对不对”切成“为什么”。
奶奶年轻时也爱过女人,妈妈当年被规矩压回去,现在孙女把话挑明,三代人把同一件事说了三遍,每一遍都在改口。
豪格鲁德要的就是这种改口,他让电影自己推翻自己,评委想颁奖给“真相”,结果真相一直在变,只能把奖给最会变的那一部。
镜头几乎不动,演员说话占满声轨,奥斯陆冬天灰得像没擦干净的玻璃。
摄影师塞西莉·塞梅茨把城市拍成一张旧照片,观众一看就知道冷,冷到没人敢大声喘气。
这种冷不是省钱,是把所有颜色留给那90页纸,纸上的字才是火。
火在冷里烧,评委被烫到,只能投票。
豪格鲁德用三部曲最后一部收网。
前两部讲成年女人的欲望和中年女人的梦,这部直接退回17岁,把最不敢说的年龄放大给观众看。
他算准了:电影节年年喊创新,其实最爱看青春,因为青春自带“第一次”的光环。
他把光环装进日记,再让长辈亲手拆封,等于把“第一次”递给评委,请他们做家长。
评委一慌,奖就到手。
电影结尾停在女孩走出家门,没交代老师有没有回头。
豪格鲁德不拍答案,他拍的是观众脸上的问号。
问号留在脑子里,出门就会问朋友:要是你女儿写这种日记,你撕不撕?
这一问,电影就从银幕爬进生活,社交话题自动续命。
导演要的就是这个续命,票房和奖项一起涨。
柏林颁奖那天,主席把金熊举到镜头前,特意提到“女性视角”。
豪格鲁德在台下点头,他知道评委被这个词套住。
女性视角不是口号,是他把三代女人放在同一间厨房,让她们用同一叠纸吵架,吵到观众听见自己的家。
这一招比喊口号管用,因为家家都有厨房,家家都有不敢翻的旧账。
挪威随后宣布追加文化基金,专门支持少女写作项目。
豪格鲁德没说话,只是把电影海报换成空白日记本,上面一行小字:写下去,奖不止一个。
观众一看就懂,这是把电影变成广告,广告又变成社会运动。
导演把90页纸变成钥匙,打开的不只是影院大门。
如果那90页日记交到你手里,你会读下去,还是直接烧掉?
来源:海边寻贝壳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