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伙儿都有过那种小时候家里只有几盘录像带、电视只播那几部老电影的经历吧?翻来覆去,就那点片,台词都能背出花来。要说五六十年代中国观众心里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老熟人”。同时段能跟它比播出频率的,没几部。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套《列宁在十月》
大伙儿都有过那种小时候家里只有几盘录像带、电视只播那几部老电影的经历吧?翻来覆去,就那点片,台词都能背出花来。要说五六十年代中国观众心里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老熟人”。同时段能跟它比播出频率的,没几部。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套《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的连环画,搬出来,邻居小孩都得凑上来看热闹。这两部电影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是和红领巾、土电话、电瓶广播一起长大的。
但有一件怪事,细心人可能发现过——这两部电影里饰演斯大林的演员,其实,压根不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多数人记着的是列宁头顶有点秃、语速老快,斯大林反而印象模糊,像个永远站在主角身后的“背景板”,在不少观众脑子里,所有列宁、斯大林的“银幕头像”,差不多都是一个脸谱板出来的。
小时候看连环画,总觉得上头把人物画得可威风了,尤其是斯大林,笔挺军装、浓眉大眼、人样有腔调,哪像电影里那副没精神、不太搭架的样子?后来细看,才明白,像顾炳鑫他们那一代连环画画家,其实都是按照中国观众心目中“标准像”的斯大林来画的——那就是有种“气场两米八”的领导范儿。真照电影照着画,估计大家都认不得。
翻翻《列宁在十月》的电影照片,你会发现,银幕上的斯大林,眉毛不及画里浓,脸型也更消瘦,目光却总有点游移。或许有人忍不住要问一句:“这是传说中那个铁腕硬汉斯大林吗?”其实,《列宁在十月》里的斯大林,是高里德施塔布扮演的,他那年才31岁,演一个已经接近不惑之年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说起来气场,实在差点意思。据说,片场外头的群演有时都忍不住开玩笑,觉得这小伙子满面稚气、举止甚至有点“胆小”。
而两年后换到了《列宁在一九一八》,斯大林的角色换成了那位后来的“常胜将军”——盖洛瓦尼。这哥们儿可有来头,天生有种镇得住场的稳重,他本人才刚过中年,却已经一副“啥大风大浪我都见过”的模样。有人说,他演的斯大林,每个动作都透着信心,弹指间就能让房间里安静下来——这才是倚天铁掌的主心骨浪漫。
高里德施塔布的尴尬,其实和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关。三十出头,论长相够精神,就是气质还稚嫩点。他演的斯大林,总让人觉得像个家族合照里无处安放的“大侄子”。画面里,别人争论政策,他在人群后头左顾右盼,时不时瞟镜头一眼,一副从没习惯群众瞩目的样子。而且他那双大眼睛,兴许太清澈了点,演不出一个领导者最需要的“城府”。
不仅观众看出问题,斯大林本尊也有点挑理。有一次,私下里有人问他怎么看高里德施塔布——他回避了直接批评,却脱口而出“太漂亮”。局外人一听这理由,免不了猜:难道领导也忌惮演员长得比自个儿好看?其实,这事更像是绕开真话的套话,真正让斯大林“不爽”的,其实是高里德施塔布演的味道太“生”。他塑造出来不是大权在握的斯大林,反倒像个雪夜里提着灯笼刚赶到的“新兵蛋子”。
有意思的是,高里德施塔布后来其实还接演了好几段“斯大林”——比如在《第一骑兵军》,角色分量重到甚至盖过主角。但无奈还是没演出那个让苏联高层满意的“神韵”。这部片最后没怎么放映,圈里都说是“总导演”(意即斯大林本人)瞧了不爱看。你想,能不能“化身”那个红色政权的化身,绝不是妆容到位那么简单——那份大厦将倾而泰然自若的篆刻感,压根不是年轻演员随便摆摆就有的。
再反观盖洛瓦尼,镜头里的他说话不慌不忙,哪怕只是轻轻一转头,眼角带起小动作,都有点“你们尽管闹,我自有主心骨”的自信。尤其是在后来的《攻克柏林》里,盖洛瓦尼已经接近花甲之年,还能把斯大林那种步履沉稳、指点江山的神气拿捏得死死的。那股气场,简直让人隔着银幕都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回到高里德施塔布,他的表演路并不算长。四十年代初苏德战争一开打,他被安排到塔什干电影制片厂。故事到这里其实挺有代入感——想想看,那时候苏联国内动荡,你原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突然转去幕后,最多能在工地拍上一两场冷门戏,心里头多少有点失落。到战争结束再回莫斯科,发现自己的戏路差不多被堵死了。戏无可演,前途未卜。演艺圈,谁都明白,这种冷板凳,远比被观众轰下台更让人心灰意冷。
高里德施塔布后来想过转型。他短暂进了个新开的小剧院——正赶上苏联戏剧风气变动,年轻演员上台总得把表演“拔高”,可毕竟过了最好的年纪。那时候,苏联流行的是合唱团、集体诗朗诵,高里德施塔布就在中央文化之家合唱团混了几年,时不时出来用斯大林的身份朗诵几段诗歌。这事儿搁现在看好像“降级”了,可在苏联当时合唱团里,能登台“借壳”领导人形象的演员也不多见。三伏天他跟团一起下乡巡演,跟女高音和民谣歌手坐一班客车,晚上借学校操场临时搭台,观众席有老太太穿花围巾,有兵工厂的工人,有路边卖冰激凌的小贩。暖场之后,高里德施塔布一出场,“人民的斯大林”就是那一瞬间的亮点,老百姓鼓掌——那些年人们对演员的要求,其实跟对电影明星是两码事。
等到五六十年代苏联气氛变了,塑造“伟人”形象不再吃香,高里德施塔布也就慢慢淡出了舞台,偶尔有导演想起他“高冷风格”,来客串点小配角。可到他真正老了,银幕早就天翻地覆。实际上,90年代有人拍《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新演员又把斯大林演得阴鸷刻薄,好多人一看,倒觉得气质有点像当年高里德施塔布。只不过那时的老演员,再也没人请上银幕了。命运轮转,有时候多走一步,反而只能站在舞台侧幕,干看着别人在聚光灯下飞扬。
这事让我想起老家那条河。小时候朋友都爱在老石桥下钓鱼,只有一个小胖子总不急着甩竿,而是盯着大人怎么选位置、调鱼漂。等大家都钓到鱼,就他空着手。可再过几年,小胖子不玩钓鱼了,当年的老桥也拆了。人啊,有时候赶上浪尖,也许是运气,也许是误打误撞。等浪头过去,谁还记得当初站在水边的是谁?
高里德施塔布不是没有才华,只是他生来不适合做“雕像”,更像个人群中会呼吸的普通人。我们记得的伟人往往都是“神坛”上的版本,很少有人去关心站在一旁的“第一代”扮演者后来过得好不好——他还是那个爱讲笑话、目光部分游离,却在岁月变化里逐渐归于平静的男人。
不过说到底,这个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就该发光。银幕上或许只给了他几十分钟的光阴,但留下的那份“首创”,总归还是埋在历史里,就像夜里老电影的闪烁光影,有一瞬是属于他的。至于后来会不会有人想起,也许只有深夜翻到《列宁在十月》老录像带、猛然寻思起那双年轻而又游移的眼睛时,才会偶然想到,人啊,有些角色,演一次就是一辈子。
来源:灿烂钢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