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售45.7万,排片第一,隔壁吴京的《再见,坏蛋》6天才26.7万,眼看要撤档。
9月18日还没到,朋友圈已经被《731》刷屏。
预售45.7万,排片第一,隔壁吴京的《再见,坏蛋》6天才26.7万,眼看要撤档。
有人调侃:吴京这次被“历史”打败了。
为啥大家抢着买单?
一句话:疼得真实。
姜武演的王永章被绑在实验台上,眼神没一句台词,却像在说“我想活”。
李乃文崩溃那一下,直接让人想起老家爷爷讲“鬼子把小孩丢进雪坑”的往事。
王志文更狠,瘦成纸片人还学日语,一句“解剖开始”让人后背发凉。
温碧霞出场时,弹幕飘过:“这姐是来收魂的?
”
场景更绝。
毒气室灯光一暗,长刀反光像冰碴子;雪地实验里,百姓穿单衣抱着娃,风一吹,雪混着血。
没给特写器官,但墙上一排挂钩足够脑补。
最扎心的是新生儿那声啼哭——刚落地就被抱走,镜头切到军官打结的肠子,影院里有人直接骂出声。
有人担心太血腥?
导演留了分寸。
镜头对准的是“人”不是“肉”。
比如日本军官炫耀把器官打结时,背景是实验室爆炸,泥土砸在脸上,像老天爷在吐口水。
这种“脏真实”比血浆更疼。
其实731这事,早该拍。
哈尔滨平房区的遗址年年有人去,但年轻人更爱刷短视频。
去年B站一个幸存者口述视频,弹幕全是“第一次听说”。
电影一出,豆瓣小组连夜扒史料:原来冻伤实验是活人直接浇开水,原来“马路大”不是代号,是日语“圆木”——把人当木头烧。
更微妙的是时间点。80周年刚过,日本那边还在吵教科书删南京大屠杀。
这时候上映,不是巧合,是提醒:别把历史当旧账,它是今天的镜子。
有留学生说,看完片连夜给日本同学发消息:“不是仇恨,是必须知道。
”
票房?
只是开始。
南京照相馆30亿在前,731要是破纪录,不奇怪。
毕竟观众不是来看热闹,是来“补课”。
补完课干嘛?
有人把电影票根贴在731遗址留言墙,有人把片尾彩蛋截图发家族群——那是一串真实姓名,最小的才3岁。
最后说句私心话:这类片别指望“合家欢”,但得有人拍。
就像家里老人总爱翻旧相册,不是为了哭,是为了让小孩知道:照片里那些人,不是数字,是曾活过的张三李四。
电影散场时,后排小姑娘问妈妈:“为什么他们这么坏?
”妈妈没答,只是握紧她的手。
这问题,够我们答一辈子。
来源:岁月情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