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61.8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像一条普通区县新闻,可要是把它换算成一张电影票40块,那就是16.5万张票——差不多把整个北碚区的常住人口都请进了一次影院。
“661.8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像一条普通区县新闻,可要是把它换算成一张电影票40块,那就是16.5万张票——差不多把整个北碚区的常住人口都请进了一次影院。
暑期三个月,北碚人真的做到了。
为什么偏偏是北碚?
答案藏在影院经理那句“家庭观众成主力”里。
下午四点,太阳最毒,商场地下一层的星轶影城门口排起长队,小孩抱着爆米花,大人拎着奶茶,像赶集。
空调被调低两度,座椅套换成冰丝,连3D眼镜都贴了防雾膜——这些细节把“遛娃”变成了“躲娃”,顺便把票房抬了上去。
再看重庆全市2.43亿,全国119.67亿,数字很热闹,但背后藏着一条冷知识:全国票房只涨了2.76%,观影人次却涨了12.75%。
换句话说,票价悄悄降了。
去年一张票45块,今年42块,三块差价足够让犹豫的人掏出手机。
票价下探,人次上涨,影院用“薄利多销”填平了2024年的亏损窟窿。
片单也很有意思。
冠军《南京照相馆》28.9亿,历史题材却拍得像悬疑片,年轻人吃这一套;亚军《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把西游记边角料拍成“社畜日常”,弹幕里全是“这不就是我上班的样子”。
动画不再低幼,历史不再说教,类型片开始讲人话,观众自然用脚投票。
行业洗牌比电影还精彩。
2024年寒冬,上千家影院倒闭,留下的学会了“精打细算”。
银幕数还在涨,但不再盲目追求IMAX,反而在小厅里装按摩椅、卖咖啡,把坪效拉满。
政策端也在推,专项补贴直接按座位数发,一个厅一年最多能拿20万,刚好抵掉房租。
技术端更直接,LED屏取代投影,亮度翻倍,白天也能放电影,排片时间被拉长,票房跟着水涨船高。
最微妙的是观众心态。
后大家发现,花两小时躲进黑暗,比刷手机更解压。
暑期档结束,朋友圈里晒的不是旅游照,而是电影票根。
一张票40块,换来两小时的冷气、故事和社交货币,性价比比奶茶高多了。
所以,北碚的661.8万不是偶然,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票价降一点,服务细一点,内容接地气一点,观众就会回来。
下一次寒潮来临前,影院已经学会了怎么过冬。
来源:温泉泡澡的休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