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83年公映,杨得志吐槽:老师长为何没镜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2:30 2

摘要:1983年2月1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蔡继渭和谷德显执导、古月担纲主演的战争历史题材影片《四渡赤水》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以革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术安排,例如伪装进攻贵阳、威胁昆明、巧妙越过金沙江,成功带领红军摆脱国民

1983年2月1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蔡继渭和谷德显执导、古月担纲主演的战争历史题材影片《四渡赤水》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以革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术安排,例如伪装进攻贵阳、威胁昆明、巧妙越过金沙江,成功带领红军摆脱国民党重兵压制,最终实现战略转移。这场“四渡赤水”的军事行动不仅成为毛主席一生中极具代表性的指挥案例,也被认为是长征历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展示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为确保这部电影制作质量,剧组成员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据悉,每个人都因拍摄而消瘦,平均体重下降十余斤。饰演高翔的演员卢志启更是减重26斤,制片主任李久万的皮带连扣都缩了四圈,大家的付出最终成就了影片的顺利公映。

《四渡赤水》上映后迅速引发了观众群体的观影热情。许多人认为,电影不仅将这场伟大战役真实还原,还塑造了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为大众呈现了一次直观的革命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战斗场面磅礴,英雄人物深入人心,许多观众在观看后更是自发歌唱《长征组歌》:“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不仅普通群众踊跃走进影院,甚至不少亲历长征的老红军也坐在银幕前,怀念那段峥嵘岁月。其中,包括时任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杨得志。当年他指挥的红一团正是长征先锋,曾强渡乌江与大渡河,也是四渡赤水战役的参与力量。电影观毕,杨得志眉头紧锁,对身边同志感叹:影片虽好,但却没出现师长的镜头。

杨得志口中的“师长”,正是他的老上司李聚奎。李聚奎在革命军史上享有“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将圣”之誉。他不仅曾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还负责过后勤保障,在我国石油工业建立初期贡献卓著,堪称传奇。

生于1904年的李聚奎,湖南安化人,出身贫寒。为求温饱,李聚奎参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战士,参加了北伐。1928年,参与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后跟随部队前往井冈山,与中央红军会师。

1930年末,蒋介石调动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一次“围剿”。时任红三军第27团团长李聚奎被派驻王竹岭设伏,对抗张辉瓒所部。12月28日,敌指挥部恰落入红军布下的包围圈。李聚奎一声令下,红27团猛烈开火,战斗极为惨烈。期间他腿部中弹,拒绝撤离,仅做简单包扎,继续指挥战斗。经过数小时血战,红军全歼敌军,俘获张辉瓒。事后,李聚奎被抬下火线,正巧遇见前来前方视察的毛主席。毛关切询问伤势,李聚奎坚毅自信地回应:“蒋光头的子弹打不死我的!”毛主席因此记住了这位虎将。

1931年末,已升任红三军第9师师长的李聚奎奉命率部突袭大龙圩。途中发现敌骑兵指挥官,精准判断并成功抓获,经审讯证实是敌军52师师长,为根据地安全赢得主动。

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李聚奎受命率第一师为中央红军开道。在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过程中,毛主席专门嘱咐李聚奎:“道路由你们前头决定,不要事事等命令,务必机动灵活。”受到鼓励后,李聚奎带领第一师多次与优势敌军激战,险境中屡次应变,最终掩护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完成战略转移。

至1934年底,红军抵达乌江南岸。乌江天险,敌军据守渡口,形势危急。李聚奎与部队抢占时机,于1935年1月1日抵达龙场渡口,3日成功强渡乌江,随即占领遵义城,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转机。此役后,毛主席高度评价李聚奎及其部队的机动应变和灵活作战。

大渡河之战同样意义重大。红军急需越过急流险滩,李聚奎紧急率师冒雨行军,先歼守敌,控制渡口。5月25日,杨得志带队奋勇强渡,十七名红军战士突破火网,为大部队安全过河扫清障碍。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聚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1936年执行宁夏战役西渡黄河,虽西路军最终遭遇重重围堵,李聚奎侥幸化装逃出,辗转回到延安。

抗日爆发后,李聚奎任129师386旅参谋长,助力陈赓屡败日军。1938年神头岭一役尤为典型,三团设伏,歼敌逾千,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到鲁西北组建先遣纵队后,他迅速整编武装,打击日军,建立起新八旅,展现了极强组织与指挥能力。魏庄战斗中李聚奎根据情报,率兵伏击“扫荡”日伪军,黄昏时果断发起总攻,将敌全部歼灭。

1946年初,叶剑英点名调李聚奎参与军调工作。李聚奎初感不安,担心外交经验不足,叶剑英以“哪里需要哪里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话激励他。后来,面对国民党与美方代表对八路军的无理指责,李聚奎凭借缜密观察推理,通过对现场细节的剖析揭露真相,使对方无言以对。叶剑英听汇报后赞道:“头一炮就打响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着手建立后方保障基地,经聂荣臻推荐,任命李聚奎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负责筹措物资。面对美军轰炸,他创新性地在运输线上设立信号哨,如同古时烽火台,加强防空和隐蔽措施,大大降低车辆损失。毛主席称赞道:“汽车损失率由40%降至零点几,真是奇迹!”

1952年,中央军委创办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任命李聚奎为院长。他系统后勤管理经验,推动教学改革,为军队现代化做出突出贡献。

1955年,李聚奎调入石油工业部任部长,亲自带队奔赴大西北,历经艰辛最终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由此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基础。

1958年,李聚奎重返部队任总后勤部政委。因55年授衔时身在地方,需补授军衔。面对总干部部的顾虑,他主动提出以低补高,最终获授上将军衔。杨得志见李聚奎后感慨师徒二人同挂三星,李聚奎则以坦荡心态回应:“主席和总理更有功勋,一颗星都不要,我这算什么呢?”

1995年,李聚奎在京去世,享年94岁。他一生从无论身居高位或调岗转换,始终将党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敢于担当,不畏艰难。正如中央悼词所言,他是共产党人中最明亮的一面镜子。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