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这个精神病是怎么成为杀人恶魔的?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2:20 2

摘要:时长仅仅122分钟,中间段落开始反转发力,后面三分之一逐渐走向无界的黑暗,暴力,血腥,价值观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后压向观众。 主题明确,表现震撼,像是经济衰退期社会焦虑的病理切片。

《小丑》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男主角华金·菲尼克斯凭借此片拿下了奥斯卡影帝。 影片深刻探讨了小丑为何成为小丑这个课题。

时长仅仅122分钟,中间段落开始反转发力,后面三分之一逐渐走向无界的黑暗,暴力,血腥,价值观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后压向观众。 主题明确,表现震撼,像是经济衰退期社会焦虑的病理切片。

影片的争议性源于其锐利的社会穿刺力,它迫使观众直视文明表象下的脓疮,正如那句台词所示: "这年头人人都是败类,能把每个人都逼疯。"

影片以饱满的激情和节奏弹性的张力,不停落墨于男主角身上。

他用狂笑代替悲伤,用落寞拒绝欢愉。 影片与之前大部分超级英雄电影也截然不同,没有特效、没有奇观、甚至没太多动作场面。 而是以略复古的方式,讲小丑为什么会成为那个小丑?

扎实沉稳,细腻深刻。 我们看到,一道清晰且有力的人物转变弧光。 这是一个受伤孤独的男主角,日记中的绝望文字与日常遭受的暴力,构建了角色对世界信任崩塌的心理根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角,华金·菲尼克斯以减重47斤的极端形体变化和扭曲舞蹈动作,凸出的脊椎骨与嶙峋肋骨构建出被社会压垮的躯体轮廓, 视觉上强化了角色的脆弱性与病态感。具象化资本主义晚期社会中"被榨干的生命力"。 最终拿下奥斯卡影帝,几乎毫无争议。

这是一个小丑面具,它逐渐演变为底层愤怒的图腾,将个人悲剧升华为集体暴力革命的隐喻 。 这种刻画超越了反派类型,将角色化为时代焦虑的黑色缩影。 影片里至少三处表演,令曾先森几乎看到颤栗。 初期通过畏缩体态、闪躲眼神,展现亚瑟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卑微; 遭受欺凌后,眼神逐渐凝聚阴郁,舞蹈动作从笨拙转向癫狂,暗示暴力因子的觉醒。

杀地铁霸凌者时颤抖的手凸显偶然性,而后期舞台枪杀则带有仪式化的冷静,则呈现角色对暴力的主动拥抱。

《小丑》是那种典型的惊悚犯罪类型片,但已经远超这个类型范畴,对孤独小人物的人群关怀里,展现了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 卑微的亚瑟·弗兰克依靠扮演小丑赚取营生。 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而亚瑟深记母亲的教诲,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都笑对人生,却因此让自己背负着莫大的压力,濒临崩溃。

他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怎奈生活一次次将失望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 不仅如此,他因意外丢掉了工作,偶然瞥见母亲的秘密,又使他心中燃起对那个与之地位悬殊却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殷切渴望。最终悲伤的小丑在无法自已的癫狂笑声中大开杀戒…… 剧情看似是传统的叙事结构, 无非是塑造一个失败的男主角,通过赋予他悲惨的童年, 生活的压力,外人的鄙视,职业的地下,亲情的悲催,最终让他崩溃。

但是,曾先森认为本片的精彩还体现在外部环境之外,细节的饱满。 亚瑟的外部世界和现实环境是如此的惨淡,他和母亲拮据地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公寓中,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脱口秀访谈直播节目。 梦想是做一个成功的脱口秀喜剧演员。 但是现实惨淡,他真心想给人们带来欢乐,却总是遭到冷遇、虐待甚至毒打。 他的母亲总是梦想着曾经的雇主、哥谭市富豪托马斯·韦恩会拯救母子俩于贫穷之中。 他同时服用七种药物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和抑郁状态,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病理性的放声大笑。 亚瑟是如此的孤独,他日记本有句座右铭: “我的死能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句话的本身,就有自杀的意味。

亚瑟还幻想了苏菲去俱乐部支持他的脱口秀,苏菲陪他逛街,两人在甜甜圈欢快聊天,苏菲在医院陪伴亚瑟中风的母亲等等。 这些都暗示他想要被认可的极度渴望。 悲惨的身世、糟糕的一天,足以把一个老实的可怜人逼向深渊, 从理性善良一点点变得麻木和疯癫,每一步转变都真实可信。

本片代表了这几年好莱坞商业犯罪类型片的高度。 以最为简洁易懂的商业架构,呈现出一部任何年龄层观众都看得懂的类型杰作。 更通俗的讲,这就是事业发展不顺的文艺工作者被孤独感吞噬的故事。

这个悲伤的故事似乎更想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生活中那个小丑, 我们都曾经有着小丑的失败和恶魔的念头, 只是有的人从生活的泥潭里爬出来了,有的人永远也走不出来。

来源:曾狄影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