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降了人气涨,为何今年暑期档逆袭超出所有人预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8:11 1

摘要:票价降了、人次涨了、8月猛冲了一把,这届暑期档是怎么把“低开高走”玩成了真逆袭的?谁说院线被短视频“盘没了”,人家抖音一边掀话题,一边把人往影院里送。:是内容真的更能打,还是营销更会整?还是说,观众变了,影院也学会了“对症下药”?

票价降了、人次涨了、8月猛冲了一把,这届暑期档是怎么把“低开高走”玩成了真逆袭的?谁说院线被短视频“盘没了”,人家抖音一边掀话题,一边把人往影院里送。:是内容真的更能打,还是营销更会整?还是说,观众变了,影院也学会了“对症下药”?

今年暑期档的时间线摆在这儿:6月先热身,票房19.1亿;7月加到40.7亿,仍不及去年;到了8月,直接上大分,单月59.9亿,把前面的“落后”全抹平,最终定格在119.66亿,同比涨2.76%。这可是在人均票价同比降了8.9%、降到37.2元的前提下完成的。观影人次3.21亿,同比涨12.8%,上座率也从容抬头到6.9%,比去年多了1个百分点。翻译成人话:票便宜了,来的人却多了,而且座儿还不空,这波叫“三连涨”。引爆点在哪?后半程口碑片接力:从《南京照相馆》一路带飞,到《捕风追影》《浪浪山小妖怪》接棒,节奏稳。这其中,《南京照相馆》自己扛了28.9亿,占整个暑期档24.2%,是妥妥的“档期扛把子”。它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双高分,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干到136亿,UGC投稿也冲破82万,热度是真的“出圈”。

矛盾也不藏着掖着:票价下行为什么没把总盘子拖下水?一个是内容抗打,另一个是“拉新”见效。平台宣发今年明显更聪明——抖音成了主阵地,暑期档相关视频播放量572亿,百万赞视频194条,《捕风追影》官号一个号就攒下超1亿点赞,靠“成龙情怀”“反派猎奇”这类话题转口碑,先给你种草,再把你往影院门口领。《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整了个“冰爽场”,场均人次能拉到74.9,年轻女性和新用户一块儿被搂进来。技术端也没闲着,特效厅的贡献拉到8.3%,《F1:狂飙飞车》在IMAX、CINITY里票房占比都超30%,该震撼的场面就该放在大银幕上“轰隆隆”地看。市场结构上,国产片继续当家,贡献76.2%,跟去年基本一条线。头部集中度略有抬头,前十部吃下71.7%票房,但好消息是5亿到10亿这个腰部段位,比去年多了两部,说明不只一个“巨无霸”在撑,梯队正变得顺眼。地理上,华东继续加码,广东以15.99亿领跑,上海、北京、深圳紧随其后;TOP25城市吃掉49.7%,影院端全国营业影城增到12874家,供给可见在扩容。

今年的“惊喜”还在观众画像上。购票性别三年如一日“女6男4”,但年龄明显“熟了”:40岁及以上首次破20%。更关键的,是新用户的变化——35岁及以上的新面孔猛涨,7月28日至8月3日那一周拉新达到近五年暑期档的峰值。再看观影方式,双人观影占到51.5%,《南京照相馆》的多人结伴能到20.8%,过去两年暑期档里最高。人均1.61次,单均1.83张,说明不靠“首映一锤子买卖”,而是“看完还想看”,黏性起来了。把这些指标摁在一块你基本能勾勒出影院里的画面:中年观众不再只把影院当“遛娃地”,开始主动挑片、约伴儿;情侣拼单成常态;有些人冲着特效去,有些人冲着情绪价值去。社交平台上,《南京照相馆》的二创、vlog、打卡照堆成了小山,136亿播放不是白来的,UGC那82万背后,是一条条被剧情扎到心口的评论。内容把情绪点打透了,平台把扩散面铺开了,线下变成“情绪补票点”,这套流程越跑越顺。

说回“逆袭”的底层逻辑,简明扼要三点。第一,票价回落是助攻,但不是核心。平均37.2元提供了一个“容易下嘴”的门槛,但真正让人抠开钱包的是“值不值”。《南京照相馆》把叙事和情绪价值绑定,动画像《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稳住了合家欢与同好圈层,战争历史题材今年打出突破,类型供给更均衡了。第二,观众成熟度提升,改变了宣发打法。以往靠明星一喊,现在更多靠口碑滚雪球;35岁+的新用户涌入,意味着你得讲“看得懂也愿意聊”的故事——台词别糊弄,细节别抠搜,节奏别骗。第三,平台与影院从“抢时长”变“分工”。抖音把注意力撬开,影院把沉浸感补齐。你刷视频得到的是动机,走进影院得到的是体验,俩环节一接上,转化自然顺。城市层面,广东、上海、北京、深圳的领跑告诉我们一件事:供给和消费互相长肌肉。多影城、多特效厅,叠加可达性强,票房就有地基;TOP25城市占比49.7%,也提醒了下沉市场还有空间,别光在一线城市“窝着”。

把镜头再拉近点看人。你会发现,影院里多了那种“稳稳的观众”: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人,工作日不挤,周末早场看完再去吃个面;朋友成群结队冲一部“全网都在聊”的片子,出来就地录个感想;情侣们更直接,单均1.83张的数字背后,是“我帮你抢票你带我喝奶茶”的默契。对于40岁+来说,进影院不再是“降噪”,更像“补课”——补情感的课、补文化的课。也难怪《南京照相馆》多人结伴的比例能上20.8%,一起笑一起哭,情绪更对味。还有一拨“装备党”,奔着《F1:狂飙飞车》去IMAX、CINITY,场面得大、声浪得足,“发动机一响,烦恼都熄火”。至于二创风潮,不少人是先刷到片段再补正片,这条路径在今年几乎成了标配:先在手机上种草,再去银幕前拔草。

长远这届暑期档给了行业几条清晰的指路牌。第一条,内容真的是“基础设施”。头部集中度71.7%说明马太效应仍在,但腰部片增多意味着“好故事+稳制作”也能分到羹。国产片76.2%的份额不是“闭门自嗨”,而是类型多元、品质稳定的合力,动画的持续走强就是个信号。第二条,观众结构的“变老”不是坏事。成熟观众愿意为品质付费,也更容易形成复购,但这对讲故事的要求更高:别把观众当“图一乐”,细节上点功夫,情绪别廉价。第三条,技术与宣发是“加分项”,不是“救命稻草”。特效厅贡献8.3%、平台播放572亿,都是助推器,最终靠的是剧作与表演。第四条,市场的地域重心在升级,但别忘了扩面。TOP25城市拿走近一半票房,说明密度越高越吃香;要想再上一台阶,还得下沉市场更好地“上网入城”——更多银幕、更聪明的场次安排、更贴近本地的活动,才能把消费潜力真正点燃。价格策略要“聪明调度”,今年的经验是:合理票价+优质供给,能把上座率一点点抬起来——不是一味打折,而是让观众觉得“值”。

这一季的“逆袭”并不玄学:降票价稳人气,优内容抬口碑,强宣发扩声量,精供给提体验。大家各司其职,少糊弄,多真诚。接下来考验的是可持续:明年暑期档还能不能有这么密集的高口碑接力?中腰部能不能继续往上“撑门面”?平台话题会不会越玩越像样而不是越玩越吵?

你今年暑期档最愿意为哪种类型买单?你觉得票价在哪个区间最“合适”?平台种草到底是“良药”还是“噪音”?留言里咱们掰扯掰扯,看明年的银幕,还能不能让我们继续说一句:这票,值。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