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血战台儿庄》:一部改写两岸认知的抗战史诗
1938 年春,日军继南京大屠杀后妄图南北夹击徐州,打通津浦线。台儿庄作为徐州门户,成为中日必争之地。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临危受命,集结川军、西北军等 “杂牌军” 与日军精锐第五、第十师团展开殊死较量。此役中国军队以 29 万人对阵 5 万日军,虽伤亡
1938 年春,日军继南京大屠杀后妄图南北夹击徐州,打通津浦线。台儿庄作为徐州门户,成为中日必争之地。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临危受命,集结川军、西北军等 “杂牌军” 与日军精锐第五、第十师团展开殊死较量。此役中国军队以 29 万人对阵 5 万日军,虽伤亡
《血战台儿庄》是中国大陆首部正面展现国民党军队抗日战场的电影,其创作始于特殊的历史年代。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提议拍摄台儿庄战役,但因环境限制未能实现。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妄图以南北夹击之势合围徐州,打通至关重要的津浦线。在此危局下,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临危受命,奔赴徐州主持战局。面对复杂局势,李宗仁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魄力:他摒弃偏见,将备受排挤的川军一二二师收归麾下;同时大胆启用背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现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电影《血战台儿庄》其客观性与艺术高度,是今天多少抗战剧的标杆,现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1988年初,蒋经国病逝,他在生前做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准许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政策,此事竟然与大陆当年拍摄的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有关。
中国电影史上,有些导演的作品能够深深打动人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翟俊杰便是这样一位导演。《血战台儿庄》《大决战》《长征》……这些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作品,展现了主旋律题材影视创作的别样风景。
众所周知,《血战台儿庄》是一部承载历史意义的电影,展现台儿庄战役的英勇与悲壮。鲜为人知的是,当这部凝聚心血的影片完成后,意外遭遇公映禁令,这是为何?
当前众多描绘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泛滥成灾,它们大多遵循相似的套路:我方英雄被过度美化,盟友被描绘成懦弱,敌人则被刻画成愚蠢。这些剧中出现的超乎寻常的场景,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更是对那些在抗战中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的不敬。今天我们就重温1986年的电影《血战台
抗战电影是我国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我们看过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两个小八路》、《鸡毛信》等等,都是以中国抗日战争为题材而拍摄的电影。
有网友提议:“把《高山下的花环》和《血战台儿庄》这两部电影写到教材里,让人们感受一下军人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