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初,蒋经国病逝,他在生前做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准许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政策,此事竟然与大陆当年拍摄的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有关。
1988年初,蒋经国病逝,他在生前做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准许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政策,此事竟然与大陆当年拍摄的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有关。
相传,这部影片于1986年4月香港首映后,宋美龄和蒋经国就千方百计托人取得了一盘拷贝的电影录像带,还特地邀请了国民党中央全体常委人员观看。
“从这个影片看来,第一,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第二,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仅凭蒋经国此言就能看出,《血战台儿庄》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都取得了同类作品望尘莫及的高度,至今仍是公认的经典电影佳作。
即便辉煌至此,早在电影送审时,一度险些不能公映,好在程思远的据理力争,才有了后续的感人故事。
程思远为何人?曾是李宗仁秘书的他,又为何会如此关心这部电影?作为蒋经国在大陆的挚友,他如何借由这部电影促成了台湾开放探亲?
回首往事,一部讴歌抗战血泪史的影片,在和平年代打开了两岸交流的序幕,个中内情值得后人了解、反思、借鉴。
1965年,程思远陪同李宗仁回归大陆,从那之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统一事业中去。
80年代初,回乡探亲之际,当地领导向他汇报了一则消息,对方声称蒋经国的一位侄女在游览桂林时曾透露了一个重要情况:
“假使大陆承认国民党也曾经是抗日的,那么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会起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心思缜密的程思远而言,这一消息弥足重要,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随即回到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提议举办一些纪念“七七事变”及抗战的活动。
此后不久,被搁置数年的《血战台儿庄》剧本被广西电影制片厂翻了出来,从筹拍阶段开始,程思远就贡献了诸多宝贵建议,全心全意为这部电影的上映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自全面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这场战役以五万将士的伤亡代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为抗战注入一针“强心剂”,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否认,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背景之下的结果。
当时,国军以李宗仁为总指挥,集结了汤恩伯、孙连仲、张自忠、王铭章等将领的部队,与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等日军精锐部队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
其中,滕县保卫战作为台儿庄战役的序幕尤为惨烈,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部死守滕县,全师几乎损耗殆尽,最终以牺牲换取了台儿庄布防的宝贵时间。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贡献长期被淡化,并被贴上了“消极抗战”的标签。
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筹备拍摄《血战台儿庄》时,导演杨光远和编剧陈敦德便意识到这一敏感问题。
他们走访了数百名战役亲历者,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并特别邀请台儿庄战役指挥官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担任顾问。
程思远不仅是李宗仁的智囊,也是推动李宗仁1965年归国的关键人物,他深知还原历史真相对于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性。
1985年9月,电影剪辑工作完成,10月末,电影局邀请几位中央领导以及程思远共同观看,实则就是审查环节,观影后,其中一位领导人当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对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不太清楚,很难发表意见。”
众人沉默不语,程思远见状果断发言:
“这部片子我始终参与,从剧本的编写到影片的摄制都提供了意见和资料,我认为这部片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关键原则:
第一,如实呈现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形象。
第二,展现共产党人在战争中“实事求是”的胸怀。
在程思远看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无数普通士兵用血肉堆出来的。他们的牺牲不能被抹杀。”而这一观点也直接影响了影片的创作方向。
例如,影片中既有李宗仁运筹帷幄的镜头,也有士兵举着大刀与日军白刃厮杀的惨烈画面,甚至还原了士兵因装备落后导致刀刃卷刃的真实细节。
然而,程思远的参与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党内对如何评价国民党抗战仍然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影片“对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塑造过多”。
面对质疑,程思远以亲历者身份据理力争。
他指出,影片中蒋介石“在战场不怕日机轰炸”的镜头曾引发争议,但这个细节来自真实历史,台儿庄战役期间,蒋介石确实亲临前线视察,甚至险遭日军轰炸。
而程思远的坚持也说服了审查部门,最终保留了这一关键情节
其实,从还原史实的角度来看,程思远身为战役参与者的确有足够分量的发言权,没过多久,这部影片得以顺利通过审查,有知情的电影局工作人向他透露了一个重要内情:
“幸好您讲了几句话,不然这个片子可能只会内部发行,不能公演了。”
从大陆政治立场出发,当年《血战台儿庄》险些无法公映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很多人看过电影都会产生“国民党的旗出现太多了”、“看不到共产党抗战的力量”等等质疑,对此,一位中央军委领导人的回应发人深省。
“台儿庄这仗是人家打的嘛,不挂国民党的旗,难道挂共产党的旗不成?”
如此回应的背后,是对这部电影尊重历史、还原史实的高度肯定,同时暗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血战台儿庄》的大获成功就在于严谨的纪实风格,将真实的历史搬上荧屏。
比如,导演杨光远为了还原战场细节,斥资240万元搭建实景(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价预算),甚至从军事博物馆借来日军钢盔和军刀作为道具。
编剧陈敦德在剧本创作阶段,不仅参考了中方档案,还搜集了日军作战日志,以确保视角的客观性。
在拍摄期间,程思远多次亲自前往片场,纠正细节错误。例如,他提醒剧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军服应为灰蓝色而非土黄色,这一建议让影片的服化道更贴近史实。
此外,影片结尾处“士兵用身体堵住城墙缺口”的画面,灵感源自张自忠将军在临沂阻击战中“以身殉国”的真实事迹,这一设计既突显了牺牲精神,也暗含对国共将士的集体致敬。
1987年2月,大陆批准影片公映,明确指出“今年是台儿庄战役49周年,该片可在全国发行放映”。
而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了剧烈反响,大陆影院座无虚席,观众在尸横遍野的战场画面前集体起立默哀。
值得一提的是,程思远早年间就曾努力说服蒋经国开放两岸交流政策,这部电影对他推动两岸关系回暖堪称神助攻。
在大陆公映的前一年,该片在香港首映时,台湾驻港机构负责人谢忠侯观影后立即向蒋经国汇报,称影片“客观呈现了国军抗战功绩”。
蒋经国在观看影片后感慨:“大陆承认了我们的抗战贡献。”这一评价直接推动了台湾当局的政策调整——1987年底,台湾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数十万分离近40年的家庭得以团聚。
而程思远得知后不禁感慨:“历史真相从来不是负担,而是和解的桥梁。”
此外,早在李宗仁海外归来时,周总理就曾在欢迎宴会上提及将台儿庄大捷这场战役拍成电影,当时在场众人一定想不到,这部电影在20几年后推出时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
因为周总理种下的心锚,让知情的爱国电影人及程思远本人多年来一直牢记嘱托,不断找寻机会将其变为现实,也才有了这部“打破海峡坚冰的电影”横空出世。
有人说,《血战台儿庄》是“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抗日题材开山之作”,诸君更要知道,以程思远为代表的推动者们,他们的良苦用心值得铭记。
《血战台儿庄》的公映,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对历史观的修正。程思远在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坦言:“我们不是在争一部电影,而是在争后人看待历史的眼光。如果连真相都不敢直面,民族记忆就会断裂。”
而影片的成功也证明了,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凝聚民族共识,而回避或篡改只会加深隔阂。
如今,台儿庄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血战台儿庄》留下的启示依然鲜活:
真实的历史无需粉饰,更不应被政治立场所绑架。正如程思远所坚信的——唯有尊重事实,才能让牺牲者的血不白流,让民族的记忆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奇特效...后促使拉开两岸公开互动序幕_孟红》
《《血战台儿庄》和台湾开放探亲_薛建华》
《《血战台儿庄》诞生记_顾育豹》
来源:旧时楼台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