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众多描绘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泛滥成灾,它们大多遵循相似的套路:我方英雄被过度美化,盟友被描绘成懦弱,敌人则被刻画成愚蠢。这些剧中出现的超乎寻常的场景,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更是对那些在抗战中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的不敬。今天我们就重温1986年的电影《血战台
当前众多描绘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泛滥成灾,它们大多遵循相似的套路:我方英雄被过度美化,盟友被描绘成懦弱,敌人则被刻画成愚蠢。这些剧中出现的超乎寻常的场景,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更是对那些在抗战中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的不敬。今天我们就重温1986年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该片以更为真实和尊重历史的方式,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血战台儿庄》的拍摄灵感源自1965年李宗仁将军归国之际。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欢迎宴上向导演成荫提议,将台儿庄大捷及李宗仁的归国故事搬上银幕。这两个事件,一为战争史诗,一为个人命运与国家情感的交汇,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血战台儿庄》电影导演杨光远为求真,亲访台儿庄战役老兵及将领。郑洞国将军细致讲述抗战点滴,为影片添彩。
90多岁老将军李仙洲受访,情绪激动,采访尾声行标准军礼,彰显军人本色。他渴望台儿庄战役事迹能搬上银幕,让后人深知和平生活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铸就。杨光远深受触动,决心将这段历史真实呈现,让后人铭记革命精神,珍惜和平。
八十年代,电影制作预算紧张,拍摄环境极为艰难。在战争场面的拍摄中,逾700名解放军官兵无偿参与演出,他们没有浮夸的台词和动作,却怀有与先烈相同的报国热情。
为追求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一些战士倒挂至流鼻血,有的在模拟血水中浸泡整天,毫无怨言,令剧组人员深受感动。影片中众多场景并非虚构,如人梯过桥、运河激战等均根据《四万万中国人民》等纪录片中的真实战场镜头改编。
影片中对日军形象的塑造贴近史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我军与日军之间的实力悬殊。抗战初期,我军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均不及日军,战场上一对一的白刃战中,一名日军能对抗三名中国士兵。电影通过再现敌我双方的战损比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1985年夏,李宗仁儿子李友邻于美闻祖国正拍摄其父亲指挥的台儿庄大捷电影,即刻启程回国观影。当时电影尚处后期制作,未正式上映,连配乐也未完备。李友邻坚持观看,陈敦德请示上级获准。观影时,李友邻见父亲银幕形象,连呼“太像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为父亲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深感自豪,内心充满骄傲。
1986 年 4 月后期紧张制作完成后,电影《血战台儿庄》于香港首映。国民党中央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观看此片,当晚致电蒋经国,称看了中共在港上映的抗战影片《血战台儿庄》,影片聚焦国军抗战胜仗,其中呈现先总统蒋介石形象,与以往中共影片不同,此次形象呈正面。此片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历史,在当时对两岸关系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影响,于历史文化交流层面开启新的可能,其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发多方关注与思考。
蒋经国得知影片《血战台儿庄》后,感到十分震撼,随即指示谢忠候将电影带回台湾。谢忠候随即联系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表达了此行目的。新华社迅速将情况上报中共中央,获得批准后,广西电影制片厂赶制了录像带副本,并通过新华社转交给谢忠候。谢忠候拿到录像带后,迅速返回台北。
蒋经国
当时两岸彼时关系僵滞消息隔绝,一年后才借程思远之口晓台湾观影反应。
电影呈现蒋介石在王铭章追悼会遭日军空袭场景,其沉稳坚毅,拒下属暂避提议,于轰炸中激情讲演。蒋经国目睹此幕情难自抑热泪盈眶嚎啕大哭,感慨大陆认可抗战史实未诋毁其父形象。池峰城妻儿观片亦泣不成声,万没料到岁月悠悠将军功绩仍被铭记。蒋经国随即要求国民党高层共同观赏,并召集抗战老兵共襄盛举。
不久,蒋经国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拉开了公开往来的序幕。
此片恰似特殊纽带,于两岸情感认知隔阂间开辟通路,让双方对共赴抗战过往有新的情感波澜与交流机缘,在两岸交流史留下深刻且独特的痕迹,对增进彼此理解信任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历史长河中难忘的文化交流亮点。
来源:凡易文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