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8月18日,全国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在这波观影热潮中,青岛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8月16日,青岛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亿元,《南京照相馆》凭借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在
2025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8月18日,全国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在这波观影热潮中,青岛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8月16日,青岛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亿元,《南京照相馆》凭借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在青岛地区票房一马当先;《浪浪山小妖怪》成为亲子家庭和动漫爱好者的首选;改编自热门小说的《长安的荔枝》,凭借精彩剧情和对大唐盛世的生动还原,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三部影片暂列青岛地区暑期档票房前三甲。
青岛电影票房的亮眼表现,与全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态势紧密相连。60余部中外重磅影片集中上映,涵盖历史、悬疑、动画、科幻、动作等十余种类型,多部类型多元、题材新颖的影片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更彰显了青岛作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的全产业链实力。
政策赋能:
产业布局全面升级
青岛电影产业能在暑期档取得如此佳绩,离不开长期以来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自2014年推出《高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来,青岛历经十年打磨,2024年发布的《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政策进入3.0阶段:从最初资金补贴,升级为聚焦关键环节的精准扶持。
新政策对后期制作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入驻补贴,对微短剧单部最高奖励100万元,并新增影视创研机构、衍生品开发等专项支持。在政策催化下,青岛形成了“以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辐射全域”的产业版图。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已成为青岛电影产业的闪亮名片。这里建立了亚洲领先的影视产业基地,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世界最大单体万米摄影棚,以及虚拟拍摄、动作捕捉等尖端技术,为众多大片的工业化制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优惠政策和优越的产业环境,吸引了《流浪地球》《抓娃娃》《送你一朵小红花》《蛟龙行动》等众多剧组前来青岛拍摄。八大关、中山路历史城区、胶州湾跨海大桥等标志性景观在电影中一一呈现,不仅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城市魅力,也让青岛成为“跟着电影去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企业崛起:
“青岛出品”崭露锋芒
在政策支持和影视基地支撑下,青岛本地影视企业积极发力,在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崭露头角,逐步构建起全链共创的产业新生态。
青岛海发影视作为行业先锋,深度参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出品工作,为“青岛出品”增添重磅作品。此外,公司还参与了《流浪地球》《狼图腾》等电影项目制作,从影视拍摄基地服务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了青岛电影产业在内容投资与IP运营方面的话语权。
其他影视公司也在各自擅长领域不断探索创新:青岛黄海影业的《海洋传奇》打造了公益电影及儿童叙事的新范式;玖十古(青岛)文化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中创聚合影视出品的《永安镇故事集》在国际影坛上屡获佳绩。
2025年暑期档,“青岛出品”更是大放异彩:青岛伊乐影业是票房领跑影片《南京照相馆》的联合出品方、东方影都团队参与了《东极岛》高难度的水戏拍摄、《猫和老鼠:星盘奇缘》是青发控股集团首次深度参与国际顶级动画IP的联合出品项目……源源不断的“青岛出品”,正构建起一个涵盖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及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技术突破:
工业化力量彰显国际范
青岛电影产业在暑期档的亮眼表现,彰显出其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核心枢纽的深厚技术积淀。东方影都团队凭借多年深耕水戏拍摄的专业经验,应邀参与《东极岛》拍摄,打造出“华语影史最长时间水戏”的行业标杆,成功突破“湿拍”技术瓶颈。青岛童幻动画同样展现技术实力,其在《猫和老鼠:星盘奇缘》制作中,优化曼哈顿城市建筑,以三维立体效果还原原作“平面感”,在保留IP风格的同时,实现了视效美学的现代表达。
从《独行月球》开创科幻喜剧新类型,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重塑国产神话史诗,再到《南京照相馆》刷新抗战题材票房纪录,“青岛出品”不断实现类型与风格的双重创新。电影学者牛兴侦指出:“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已打破好莱坞对工业化大片的垄断,青岛作为电影工业化基地功不可没。”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猫和老鼠”IP首部院线大电影,《猫和老鼠:星盘奇缘》既体现了青岛电影产业在国际IP合作领域的突破创新,也为青岛电影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示范。去年5月,由著名导演周防正行领衔的国际电影人考察东方影都;今年3月,第22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在此举办,见证了青岛与国际影视产业日趋密切的交流。
文旅融合:
电影赋能城市发展
电影产业的蓬勃,为青岛文旅注入了强劲活力。观众不再满足于“银幕上看青岛”,更渴望走进现实场景“沉浸式体验电影”,催生出多样文旅新玩法。从《流浪地球》系列展现的东方影都科幻质感,到《抓娃娃》勾勒的老青岛烟火气,再到《聊斋:兰若寺》呈现的崂山山海意境,青岛的城、海、山通过大银幕走向全国,一个个“电影同款地标”成了影迷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其中,《抓娃娃》主要取景地——市北区有余里文创街区,凭借影片中复古又充满生活感的“友谊商店”“老青岛巷弄”等置景,在暑期迎来打卡热潮。
青岛不断整合资源,让“电影旅游”更有深度。如今,游客可以在1907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院、中山路历史城区、八大关一线,打卡电影里的青岛,感受“电影之都”的历史底蕴;也可以进入“山海电影风光线”,在崂山、奥帆基地、东方影都等地,全方位体验青岛的独特光影魅力。
从“观影者”到“电影场景参与者”,从“单点打卡”到“线路化体验”,电影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让青岛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沉浸式电影体验城市”。
未来展望:
全产业链生态持续优化
2025年4月,青岛市出台新一轮支持电影经济发展的“十条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扶持覆盖创作、摄制、发行、放映全产业链,体现出从单一项目补贴向生态系统构建的转变。
人才培养与产业孵化夯实了产业发展根基。青岛电影学院等高校与东方影都共建实训基地,为行业输送技术、制片、编剧等专业人才。同时,青岛通过政策扶持孵化了一批中小型影视企业,形成“大厂引领、中小微协同”的产业梯队。
2025年暑期档的“青岛出品”,不仅在商业上有所斩获,更在文化表达上展现出责任与担当。《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抗战题材影片及《猫和老鼠:星盘奇缘》印证着青岛电影人日趋成熟的叙事能力,让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暑期档的‘热辣滚烫’,既是青岛电影产业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是未来发展的起点。随着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的深化及影视文化生态的成熟,青岛有望在中国电影版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依靠取景地资源吸引剧组,到如今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提供拍摄场景到深度参与内容创作;从本地市场繁荣到国际合作突破——青岛电影产业正在实现从“幕后支持”到“台前主导”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岛力量”。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