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坪石先生》讲述的是:八十多年前,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徒步千里到达粤北坪石,在日军的轰炸下,物资极度匮乏,简陋祠堂与茅屋化作课堂,坚持办学四年多,让知识救国的火种,在烽烟中生生不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0年后的同一天,电影《坪石先生》在全国上演。
电影《坪石先生》讲述的是:八十多年前,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徒步千里到达粤北坪石,在日军的轰炸下,物资极度匮乏,简陋祠堂与茅屋化作课堂,坚持办学四年多,让知识救国的火种,在烽烟中生生不息……
粤北坪石,武江河畔的千年古镇,因这群师生们的到来,生机勃勃,文化气质突显。
坪石老街最大的书店又新书店
坪石老街老人回忆说,那时三华里的老街,书店就开有十几家之多,显然这些书店是为这批师生学子而开的。
小时候,听老人说起老街先生们的事,当时也一知半解,只知道老街住着很多戴眼镜的先生,街上有很多文化人。
后来华南教育研学基地的建设,才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段历史,被坪石先生们烽火逆行,知识救国的精神所感动。
这些年,每当回坪石,必去老街看看,这里是当年中山大学校本部、先修班及研究生院所在地。
中大总务处所在地三界庙旧照片
小时候在三界庙玩,这里是中大总务处所在地。
中大礼堂所在地楚南会馆旧址一角
楚南会馆则是中大大礼堂所在地。
研究生院所在地广同合馆新旧对比图
广同会馆则是研究生院所在地。
中大校本部所在地坪石老街旧照片
现在老街不复存在了,广同会馆仅存一个门楼,门楼前置有国立中山大学和坪石老街石碑,门楼后分别置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石碑,供游人观阅,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办学历史。
研学基地(坪石)纪念柱,柱体每层分别展现国立中山大学名人肖像、学院试卷旧迹等相关史料。
坪石先生群组画像,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大师们,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具象化了。
1943年6月底陈寅恪教授冒着战火出现在坪石,作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讲学。
1941年11月,从美国归国的卢鹤绂夫妻抵达坪石塘口村,任理学院教授。在塘口朱氏宗祠里,给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开创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元老之一,学贯中西、文理皆通、艺德双馨的黄际遇先生,担任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校长室秘书,同时还为中文系高年级学生讲授骈文等课。
谢君豪饰演的先生与真人(右)形象气质神似
电影《坪石先生》,就是以黄际遇先生为主线,香港著名演员谢君豪饰演。
其形象气质与黄际遇先生神似。
学经济的我,在坪石的街头上看到“王亚南与李约瑟”的雕像还是很震惊的。
大学读的《资本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王亚南,1940年起就在中大法学院任教,在坪石的课堂上系统讲授《资本论》。
1944年坪石的街头,出现了一个白皮肤蓝眼睛的洋人,他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河畔一家旅馆阳台上,他和王亚南秉烛夜谈,纵横驰骋于上下古今。
中师剧场,当年中师剧团在这演出《茶花女》《阿Q正传》等剧目,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
杜定友图书馆是在原馆旧址的基础上,依据史料记载,进行修缮、还原的。
图书馆前立着杜定友先生的雕像,展现了图书馆主任杜定友先生以血肉之躯守护着数十万册珍贵典籍。
电影《坪石先生》,也再现了这段历史。
电影也再现了卫梓松先生拒降日寇慨然赴死;音乐家黄友棣于轰炸中奏响《杜鹃花》的场景。
这些年也去过当年工学院旧址三星坪村,理学院旧址塘口村,师范学院旧址管埠村,法学院旧址武阳司等。
走走看看,心中常想,80多年前是什么样的信念,令这群在各学术领域的大师们和莘莘学子们在粤北山区小镇,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在现在人们不敢想象的生活生存条件下,烽火抗日,坚持办学,续写岭南文脉,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电影里战火逼近坪石,教授们正在讨论中大是去是留,黄际遇先生说:“有青年,才有未来。”
80年后的今天,烽火远去,但弦歌未绝。来坪石,寻找先生的足迹,触碰这段滚烫的历史。
来源:一池翠萍柳生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