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个年代,经济不算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非常近,人们每天一起上工干活,一起吃饭,一起在家门口聊天,家长里短的普通生活也让人感到幸福感满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时隔多年,那些生产队的集体生活还是让人感到无比怀念。
在那个年代,经济不算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非常近,人们每天一起上工干活,一起吃饭,一起在家门口聊天,家长里短的普通生活也让人感到幸福感满满。
相较于如今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当时那个年代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大家干完一天的活到家,没有什么娱乐的东西,大家要么一起凑到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聊天,要么就一起看露天电影,非常温馨和谐。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组照片看看当年生产队时期的夜生活。
当时村里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放电影的时候了,当时没有电影院,大家都是坐在户外看电影,还配备有专门的电影放映员,他们需要奔波于不同的地方放映着电影。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涨,听到有电影看就会早早的带着板凳和零食赶去占位置,电影开始后一边吃着瓜果,一边和旁边的伙伴聊几句,好不惬意。
在照片中,展现的是当年农村放电影的场景。只见在桌子上摆着一个如同胶卷一般的电影放映机,远处是投影用的屏幕,现场的人非常多,孩子们大都站在地上,以防止被后面的大人阻挡视线。
大人们则显得非常有秩序,各自坐在自己的板凳上,一旁的妈妈看见孩子调皮,也在阻止他不要打扰大家看电影。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百姓们大多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每天都在为了吃饱饭而奔走。
因此,大家也就没有闲钱和时间来上学,况且当时没有正儿八经的学校,大家先想要学习就只能去上私塾,更是增加了成本,所以就导致了社会上很多的文盲。
国家为了解决这种现状,特地给生产队的农民们开设了扫盲班,教大家认字。
在照片中,只见在一间小房间内,支着一块小黑板,大家穿着花棉袄坐在台下,带着求知若渴的眼神看着台上不停讲课的老师,显得非常的勤奋好学,一旁的墙壁上挂着几个大字“扫除文盲”。
学习的路上总是无比的枯燥无味,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有些人成功的认识了更多的字,掌握了更多的能力,成功毕业,有些人则受不了枯燥的学习,放弃学习。
在扫盲班中,大家学习认字、写字,还会学习如何写一封信件,可谓是干货满满,计算能力也不能落下,这些知识也是为大家之后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在照片中,只见大家穿着大棉袄,衣服已经非常破旧了,被水洗得发白,头上包着一个大大的头巾,似乎刚刚结束一天的劳动,大家一人手中拿着一本书,眼神直勾勾的盯着老师,旁边还有带着孩子来上课的妇女,可见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望。
在当时的生产队时期,我国还非常流行知青下乡,意味着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青年们,也需要去到乡下和劳动人民们一起劳动。
这些经历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去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了解普通百姓一起同吃同住,了解大家最真实的生活。
在照片中,只见结束了在生产队的劳动后,这些知青们都凑在一个房间里,大家穿着短袖衬衫,头发被剪得很短,似乎是为了方便劳动,在昏暗的灯光下,人们克服着艰苦的环境,非常认真的在读书写字,努力的样子让人钦佩。
在那个时代,虽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算很好,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乐趣。小孩虽然没有电子产品和玩具玩耍,但也自得其乐。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玩伴,那些父母在田地中干活的日子,孩子们彼此陪伴着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玩具也是用废弃的物品自制而成,趣味十足。
在照片中,展现的是生产队夜晚小孩们的活动,只见孩子们增在一起跳长绳,两个短发女孩在奋力的甩着绳子,正在跳跃的女孩扎着两个小辫,穿着旧旧的棉袄,跳起来显得非常灵活,身边还围了很多的大人和小孩在观看,大家都在给小女孩加油。
在当时的社会,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经常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个广播,因此大家生活也比较闭塞。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外面的动向,村里在大家干完一天的活后,会在晚上将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收听广播,了解国家最近的动向。
在照片中,只见大家被聚集在一起,女生们扎着方便干活的麻花辫,穿着凉爽的衬衫,男人们则穿着白衬衫,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板凳上,聚集在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认真的收听广播,中间的木头桌子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广播,这是大家唯一能与外界取得联系的途径。
那个时期的人们大都非常淳朴,乡里乡亲的关系也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当时大家晚上下工后经常饭也是一起吃,关系十分密切,孩子们在这样气氛的熏陶下从小就拥有很多玩伴,一个个宛如吃百家饭长大。
在照片中,只见大家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坐在一起吃饭,地上摆着一个矮矮的木头桌子,上面摆着几个菜,女人们围着桌子坐下,有说有笑的吃着饭,坐不下就站着吃,大家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非常快乐,身后的房子也是土砖房,可见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
在生产队时期,大家都没有工资,转而用工分来代替工资,根据性别不同以及每个人干活的轻重来计算工分,进而根据工分给大家分物资。
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但非常简单,没有所谓的攀比,大家都单纯的满足于自己每天的劳动,吃得饱也穿得暖,幸福指数也挺高。
结束了每天的工作后,人们晚上就要开始计算大家的工分。
在照片中,只见男男女女们凑在一起,桌子上点着蜡烛,大家围在一起算工分,女人从村干部手中接过表扬的奖状,笑得很开心,周围的人也发自内心的为她鼓掌,都在为她努力工作而感到高兴。
生产队的夜晚大都比较无聊,人们也没有什么娱乐生活,下了工有的人在家门口聊天,有人在家缝制手套以此来补贴家用。
其中最让大家期待的除了放电影的人来村里,就是唱戏的戏班子来村里,很多老人非常喜欢听戏曲,一坐就能坐着听一晚上。
在照片中,只见戏班子来到了村里,唱戏的演员一身京剧演员的扮相,站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上,认真的唱着戏,台下坐着的大都是老人,大家穿着棉袄以此来抵御夜晚的寒风,还有一些小孩在人群中跑来跑去们十分热闹。
在生产队时期,白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按部就班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干活,因此很多女性在夜晚还要抽时间来解决家庭中的琐碎。
因此女性们也是非常辛苦,白天在田地里挥汗如雨,晚上回家还要收拾孩子留下的烂摊子,经常在煤油灯下补着孩子穿破的袜子或者裤子。
在照片中,只见桌子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小男孩正在低着头认真写着作业,旁边坐着他的母亲,女人穿着粗布衣衫,手中拿着针线,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的缝鞋垫,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的爱。
他们身后的窗户是用报纸糊起来的,勉强可以挡风却非常脆弱,可见家庭条件不是很好。
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非常和谐且真诚,大家关系好到甚至是除夕都能凑在一起过年,人情味十足。
在照片中,展示的是除夕夜的场景,之间大家围着一个圆桌盘坐着,下面是烧得滚烫的热炕,温暖舒适,大家一个个穿着厚重的棉袄,桌子上摆着很多的菜。
已经是除夕了,大家难得吃顿好的,这也是凑在一起吃了个尽兴了,席间的欢笑更是源源不断。
亲近的关系,使得大家对于邻居的孩子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谁家有事情,另一家就会主动帮忙照顾孩子,进而使得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密切,发小都是一大堆。
在照片中,只见在房子面前的空地上,一群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乘凉,母亲们凑在一起交流着带孩子的经验,孩子们则凑在一起观察比自己年龄更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母亲还伸手想抱邻居家的小孩,但是孩子似乎认生,在女人伸手的时候哭了出来。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虽然大家过得不算富裕,却非常的简单纯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来源:万物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