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课3分钟就放电影:欠薪8个月的教师,正在把学生变成'人质'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7 05:41 2

摘要:上周五,女儿放学回家后随口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打开家长群,果然看到有家长在抱怨:“数学课只讲了3分钟,剩下时间全在看纪录片”“英语老师把自习课变成电影赏析会”。群里的消息像炸了锅,有人质疑:“这是上课还是娱乐?”也有人无奈:“听说老师被拖欠工资,拿孩子撒

“妈妈,今天我们班老师又放电影了!”

上周五,女儿放学回家后随口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打开家长群,果然看到有家长在抱怨:“数学课只讲了3分钟,剩下时间全在看纪录片”“英语老师把自习课变成电影赏析会”。群里的消息像炸了锅,有人质疑:“这是上课还是娱乐?”也有人无奈:“听说老师被拖欠工资,拿孩子撒气呢?”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一网友称樟树市滨江中学个别教师因加班福利未发放而消极教学。一家长称,有老师讲3分钟课就开始放电影,还有老师拒绝给学生上晚自习。甘肃一位爸爸更因在家长群质疑“半夜12点还在发作业”,被班主任一脚踢出群聊。这些看似荒唐的现象背后,藏着教育系统里一场隐秘的博弈——当教师的权益被忽视,学生的课堂就成了牺牲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加班费”还是“福利”?一场文字游戏
学校拖欠教师报酬时,总爱用“福利”替代“加班费”。但法律明确规定:加班费是劳动者超时工作的法定报酬,而福利只是额外待遇。江西某中学教师每天从早7点半忙到晚11点,查寝、备课、批作业全算“自愿奉献”。教育局一句“20天内发福利”,直接把教师维权打成“斤斤计较”。这就像老板对员工说:“加班是福报,谈钱太俗气。”

2. “奉献精神”不是万能挡箭牌
总有人指责教师“没有师德”,却忘了教师首先是劳动者。教育学者李镇西在《教师的挑战》中指出:“要求教师无限奉献,本质是将职业神圣化,掩盖系统性问题。”江西教育局工作人员批评教师“缺乏奉献精神”,但数据显示,该校教师被欠薪8个月仍坚持上课,早已超出职业义务。道德绑架解决不了欠薪,只会寒了教师的心。

3. 学生成了“人质”,谁之过?
教师用“放电影”抗议欠薪,看似荒唐,实则暴露管理层的无能。就像《教育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校长把压力转嫁给老师,老师又把情绪传递给学生。湖南某小学曾因布置超量作业被投诉,校方却甩锅给教师“教学水平差”。当系统矛盾无法解决,最弱势的学生就成了博弈的筹码。

1. 算清“两笔账”,拒绝糊涂账

法律账:学校若安排早晚自习、周末补课,必须按《劳动法》支付加班费,而非用“福利”糊弄。责任账:教育部门不能一边喊着“双减”,一边默许学校违规补课。江西某中学工作人员坦言:“周末补课收费违法,所以没钱发工资”——这种逻辑就像小偷说“我没钱是因为不能抢劫”。

2. 给教师“减负”,才能给学生“减负”
教师不是永动机。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实验证明:当教师日均工作时长从12小时缩减到8小时,学生成绩反而提升15%。《科学学习》一书中强调:“教师的精力储备直接影响课堂质量。”与其要求教师“燃烧自己”,不如保障他们的休息权和报酬权。

3. 家长能做什么?

警惕情绪化对抗:甘肃家长被踢出群的事件提醒我们,质问老师不如联合家委会向学校施压。关注系统性问题:教师欠薪、作业过载往往源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广东某家长联盟通过申请信息公开,揭发学校挪用经费,最终促成教师工资足额发放。

江西教师放电影、甘肃家长被踢群、湖南小学作业山……这些事件看似孤立,实则指向同一个真相:当教育系统用“奉献”替代保障,用道德绑架掩盖管理失职,受损的不仅是教师尊严,更是下一代的未来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今天,我们或许该补上一句:“心与心的共鸣,需要实实在在的尊重。”拖欠的工资可以补发,被踢出群的家长可以拉回,但若继续用“牺牲教师”来填补系统漏洞,我们的孩子终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他们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一堂名为“如何推诿责任”的示范课。

来源:上房揭瓦8Q1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