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电影”是谁?是马启光,西宁市湟中区的一名农民放映员。他个头不高,说话幽默,脸上时常带着笑容。说起放电影的44年,马启光侃侃而谈,有骄傲也有落寞,有伤心也有快乐。
西海新闻记者 莫青
“马电影”是谁?是马启光,西宁市湟中区的一名农民放映员。他个头不高,说话幽默,脸上时常带着笑容。说起放电影的44年,马启光侃侃而谈,有骄傲也有落寞,有伤心也有快乐。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趴在墙上等待放映员的到来,天天盼着他们能来,那时候放映员的工作是我最羡慕的。曾经为了能在前排看电影,我用小石子垒成一个小圆圈,刚好一个人盘腿坐下。电影开始了,我就坐在小圆圈里一刻都不敢离开,后来看着看着睡着了,等睡醒时电影早都结束了,大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马启光回忆说。从那时候起,他就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后来,马启光的一个亲戚打造了村里的第一处“电影院”,使他离放映员的愿望更近了一步。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段时间,马启光可以自己上手操作了。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他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大刀记》。
14岁那年,马启光如愿成为一名真正的放映员。
时代的变迁 文化的坚守
胶片时代的放映是手动操作的,一卷胶片结束后换上第二卷,中间会有几分钟的停顿。“我那时候最害怕连接不顺,群众开始喝倒彩,紧张得手上、头上冒大汗。为了让更换无卡顿,我想了很多办法,熟能生巧,最后能实现无卡顿更换胶片了。”他说,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完美。
放映员的光环让马启光倍感骄傲,可是辛苦也随之而来。马启光说:“以前的设备又大又重,都是要背去村上,近的几公里,远的要十几公里,尤其害怕遇到坏天气,要么一身泥,要么满身土。多年前,我背着设备去李家山镇的一个村,突然下起大暴雨,自行车轮子上的红泥怎么除都除不干净,骑不动也推不远。最后,我放下自行车背着设备走到村里。暴雨已过,村民们都在等着我的到来。那一刻,我也顾不得湿了的衣服和鞋子。”“马电影”因此得名,风雨无阻只为等待着的群众。
“马电影”清晰地记得电影事业的变化。“2000年,国家实行‘2131计划’,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再后来,数字电影代替了胶片,放映机也变得轻巧了。”时代在变化,群众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曾在乡间小道上,肩扛放映设备,穿越晨昏的乡村文化“摆渡人”,肩负起了新的任务,用科技为村民点亮一方光影新天地。
用热爱诉说时光 用脚步丈量温度
44年的放映生活中,马启光走过了青海的500多个村庄。一个人一幕剧的情景让“马电影”记忆犹新。
“曾经在共和镇尖达村放映时,只有一位老人从头看到了结束。记得当时是冬天,天气比较冷,近3个小时的电影,70多岁的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播放的电影是《勇士》,讲的是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故事,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突破天险、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飞夺泸定桥。故事情节打动了老人,他默默擦着眼泪。”马启光说,“人民放映员为人民。”放了44年的电影,他觉得这就是放映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为之坚持一生的热爱。
“只要有一名乡亲看电影,我就会坚持下去。”让马启光高兴的是,儿子马忠林也加入了电影放映队伍,扎根在群众中的人民放映员有了新活力。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享誉海内外,中国电影走上国际舞台,让我们这些基层电影放映员倍感振奋。希望国家公益电影名录中尽快收录这些知名度高的电影,期待通过我们的放映让中国好声音传遍乡村田野。”作为年轻一代的农民放映员,马忠林接过接力棒,奔跑在文化中国的一线。
在湟中,像“马电影”这样的放映员还有16名,他们用热爱诉说着时光故事,用脚步丈量民心温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这份光影时光。
流动的银幕 儿时的梦想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