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谍战片的新序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9:02 3

摘要:2021年五一档上映的电影《悬崖之上》是张艺谋第一次执导拍摄的谍战类型片,由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和刘浩存等演员主演。张艺谋在影片《悬崖之上》遵循了新主流大片的发展趋势,展现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结合,在保持影片自身商业性的同时展现出更有艺术性的画面,完美地

BY:Keyon

2021年五一档上映的电影《悬崖之上》是张艺谋第一次执导拍摄的谍战类型片,由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和刘浩存等演员主演。张艺谋在影片《悬崖之上》遵循了新主流大片的发展趋势,展现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结合,在保持影片自身商业性的同时展现出更有艺术性的画面,完美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打造了新式的具有其浓厚战争色彩的谍战片。

一, 情节的设计特点

在影片中存在着很多的反转,是一个非常大的看点。特务科科长高彬十分狡猾对周乙产生了怀疑,便派其他特务时刻监视着他并把周乙的枪做了手脚变成了空弹,就在周乙和众多特务抓捕楚良时,却没成想被做过手脚的枪出现在了楚良的手中,因而成功免除了周乙身份的暴露,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影片第103分钟20秒的联系小兰的海报上,高彬对周乙还是产生了怀疑便囚禁了周乙,就在人们认为接头失败时反转出现了,真正的接头时间是在海报勾画出的第四天小兰才会出现,与此同时,高彬派出的人在金志德的车里发现了证明他是卧底的证据,反转又一次出现,证据是周乙专门放进金志德的车里用来洗清自己的嫌疑的,最后在110分30秒处周乙与小兰成功接头。在这短短的七分钟里,影片内容来回反转,不仅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和危机感,还加剧了整个影片的戏剧张力,使得影片情节环环相扣,推动影片故事内容发展。

这种多维度、高密度的反转设计并非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逻辑的精准把控,让每一次反转都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导演巧妙地利用观众的固有认知制造信息差,比如当观众以为周乙已陷入绝境时,通过对细节伏笔的回收(如海报时间的隐藏信息、金志德车内证据的真实来源),将看似断裂的线索重新串联,形成严密的叙事闭环。同时,反转节点的设置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每一次情节的突转都伴随着角色身份的摇摆、信任的崩塌与重建,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更深化了对地下工作者在特殊环境下生存智慧与信仰坚守的刻画,使情节设计在服务娱乐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深刻的情感内核和思想张力。

二, 女性在战争电影的新地位

在平常战争的影片中,女性人物形象不会被特别重视,她们通常被派往配角的位置,而男性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积极角色。而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中,通过对王郁和小兰的人物塑造重新塑造了战争电影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地位。在影片的第20分57秒时,王郁察觉到火车上并不安全,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他果断决定换车,成功躲避了特务的搜查免于落入敌人的陷阱。从这一开始就塑造了王郁细腻的人物形象,也正是这份细腻她发现了张宪臣在火车上的留言一定是假的从而推断出了与她们接头的人是特务,在从第63分20秒开始王郁通过机智的方法引走身边的特务成功与周乙接上头,告诉了周乙如何联络小兰,从而完成“乌特拉”行动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可以说这二人也是核心人物,她们的作用并不只是辅助男性角色。

小兰则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战争中女性的坚韧与成长。作为团队中较为年轻的成员,她在初入险境时虽有紧张与不安,但并未退缩。在与敌人的周旋中,她凭借着超乎年龄的冷静,多次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当与王郁失散后,她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和潜在危险,没有慌乱失措,而是依靠王郁事先告知的暗号和自身的细心观察,成功避开了敌人的多次盘查。尤其是在第85分10秒,当特务试图通过身份核对来排查她时,她巧妙利用周围环境制造混乱,为自己争取了逃脱时间,不仅保护了自身安全,也为后续与周乙的汇合保留了可能。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打破了以往战争片中女性或柔弱或仅作为情感寄托的刻板印象,她们以独立的行动能力、清晰的目标意识和强大的内心力量,成为推动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让观众看到了战争背景下女性并非被动承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影响甚至改变局势的重要主体。

这种角色设定的转变,不仅丰富了战争电影的人物群像,更在深层次上解构了传统叙事中对女性角色功能的单一化定义。在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里,女性往往被局限在家庭场景或情感线索中,她们的存在似乎更多是为了衬托男性主角的英勇无畏,或是通过自身的牺牲来激发男性角色的战斗意志。而该片通过小兰等角色的塑造,将女性置于紧张激烈的核心冲突之中,让她们直接面对生死考验,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抗争故事。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拥有自主选择和行动能力的独立个体,其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与男性角色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了战争叙事的主体框架。这种创作理念的革新,使得女性角色在战争电影中的地位实现了从“边缘点缀”到“核心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为战争题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

三, 色彩的使用

影片《悬崖之上》延续了张艺谋以往的独特的拍摄手法,他把各种色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影片主题,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在影片中用很多比较冷色和深色来表现气氛和意境,他利用哈尔滨冬天浓郁的黑白色彩画面营造出谍战片中紧张的气氛和当时恶劣的环境,大量的夜景与雪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影片冷酷的黑白格调,将人物的心理、观众紧张与空间氛围有机融合。通过大量的大雪画面,为影片营造出浓重的北国风情,导演将其良好的形式感与历史感相结合,形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影片。“雪一直下”贯穿着整部影片,从影片的最开始一直下到结束,张宪臣在宾馆里向小兰诉说自己丢失的两个孩子,镜头里展现的是哈尔滨大雪纷飞的黑夜,带来了一种孤寂之感。影片中通过雪白的大雪和鲜红的血液在影片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象征着烈士圣洁忠诚的品质和他们的战斗精神,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主题和意境,激发了观众的钦佩之情。在影片中出现的皮衣、大雪、黑色汽车、枪声等视听符号,都与影片的叙事有机融合,同时在张艺谋与整个团队的协作下,通过建筑真实地还原了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哈尔滨,唤醒了公众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记忆。

除了黑白色调与红雪的强烈碰撞,影片中偶尔出现的暖色调也极具深意。当角色们在绝境中流露出短暂的温情或对未来的期盼时,镜头会悄然融入一丝微弱的黄色光晕,比如张宪臣与小兰在车厢内短暂交流时,窗外雪景映衬下的车内光线,或是王郁在等待同志时手中热茶氤氲的热气,这些暖色调的点缀并非突兀的亮色,而是在整体冷冽基调中对人性温度的精准描绘,让观众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感受到革命者内心深处未曾熄灭的希望之火。这种色彩的微妙变化,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更通过视觉语言强化了人物情感的起伏,使色彩成为推动叙事、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让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更能深入理解角色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心境与坚定信仰。

例如在李宁玉传递情报的场景中,昏暗的审讯室里仅有一盏摇曳的煤油灯,昏黄的光线在她坚毅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既凸显了环境的压抑与危险,又将她内心的果敢与智慧悄然勾勒。而当顾晓梦在牺牲前回忆与家人相处的片段时,画面中出现的温暖烛光与窗外漫天飞雪形成鲜明对比,烛光的暖色调不仅承载着她对亲情的眷恋,更象征着革命信仰在个体生命中的温度与力量,让观众在冰冷的历史残酷中,触摸到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温度,也让色彩的叙事功能在细微之处更显深刻。

《悬崖之上》的情节设计,以及影片的色彩使用为国内战争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借鉴。此外电影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弱化了故事,使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具有信仰和牺牲精神的英雄群像。再加上双层的叙事结构和单元剧形式,通过跌宕起伏和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强调对人物信仰的塑造,向观众传递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引起观众共鸣。

来源:察哈尔学会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