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戏台》这片子。它不是那种塞满流量明星、靠特效堆出来的商业大片,骨子里就是个“老派”作品——改编自陈佩斯自己的话剧,讲的是民国时期戏班子的故事,台词带着浓浓的京味儿,节奏慢悠悠的,像品一杯老茶。
最近总刷到有人说,陈佩斯的《戏台》亏得一塌糊涂,还猜他可能再也拍不了下一部电影了。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说实话,了解陈佩斯的人,多半不会这么想。
一部“不按常理出牌”的电影,亏了也不意外
先说说《戏台》这片子。它不是那种塞满流量明星、靠特效堆出来的商业大片,骨子里就是个“老派”作品——改编自陈佩斯自己的话剧,讲的是民国时期戏班子的故事,台词带着浓浓的京味儿,节奏慢悠悠的,像品一杯老茶。
这种片子放到现在的市场里,确实有点“格格不入”。你看影院排片就知道,要么是好莱坞的超级英雄,要么是年轻人喜欢的爱情喜剧,《戏台》的排片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到。有次我去看下午场,整个影厅就坐了五个人,散场时保洁阿姨都说:“这片子挺好,就是看的人太少了。”
要说亏,估计是真的。陈佩斯自己也说过,拍这部戏没找大资本,钱都是一点点凑的,光是搭那个民国戏台的景,就磨了三个多月。现在票房摆在那儿,想不亏都难。但你要说他拍这部戏是为了赚钱?我不信。
陈佩斯的“轴”,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认识陈佩斯的人都知道,他这人身上有股子“轴劲儿”。早年间和央视打官司,为了小品版权宁肯退出春晚;后来演话剧,别人都往大城市跑,他带着团队去小县城巡演,说“好东西得让更多人看到”。
拍《戏台》的时候也一样。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加点流行元素吸引年轻人?他说:“戏就是戏,加那些花里胡哨的,就不是《戏台》了。”结果就是,片子里满是传统戏曲的身段、念白,连配乐都是京胡、月琴这些老乐器,年轻观众可能觉得“闷”,但懂行的人看完都竖大拇指。
这种“轴”,注定了他拍不出迎合市场的片子。但反过来说,要是他真为了赚钱去拍那些流水线作品,那他就不是陈佩斯了。
就算不拍电影,他也没闲着
说他“很难再拍下一部电影”,可能有点多虑了。陈佩斯这几年虽然没怎么碰大银幕,但话剧舞台上一直有他的影子。《戏台》的话剧版巡演了几百场,场场爆满;去年还新排了《惊梦》,一票难求。
前阵子看他的采访,说自己在琢磨把老北京的评书搬上舞台,还想教年轻人学传统喜剧。“拍电影太累了,”他笑着说,“但只要能让观众笑出声,在哪儿都行。”
其实对陈佩斯来说,赚钱从来不是第一位的。他当年拍《二子开店》,拿着小成本拍出了市井烟火气;后来做话剧,把传统戏曲和喜剧结合,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些事,哪件是能靠“赚钱”驱动的?
亏了的是票房,赚了的是人心
现在打开豆瓣,《戏台》的评分还在8.2分,底下全是观众的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喜剧,有笑有泪有风骨”“陈佩斯的戏,看一部少一部”。有时候想想,电影这东西,真不能只看票房。
就像当年的《大话西游》,刚上映时也亏得一塌糊涂,现在不照样成了经典?陈佩斯的《戏台》,讲的是戏班子的兴衰,其实也是在说“坚守”这两个字。这种片子,可能当下不火,但再过十年、二十年,总会有人想起它的好。
至于他会不会拍下一部电影,我觉得不用急。以陈佩斯的性子,只要有想拍的故事,就算砸锅卖铁也会去做。退一步说,就算他不拍电影了,光是那些话剧、那些小品,也足够让我们记住这个“把喜剧当命做”的老爷子了。
所以啊,别总说《戏台》亏了,也别说他拍不动了。有些东西,比票房值钱多了。
来源:星辰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