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刷微博看到个热搜,说陈佩斯把房子抵押了拍《戏台》,我第一反应是“老头疯了吧? ”
那天刷微博看到个热搜,说陈佩斯把房子抵押了拍《戏台》,我第一反应是“老头疯了吧? ”
结果一看数据吓人,这片子成本1个多亿,黄渤不光零片酬演了,还自己倒贴150万投进去。
剧组工作人员说他们是在“抢救艺术”,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心想这年头还有人这么玩儿命搞创作?
可票房上来就给我泼冷水。
上映头天卖了9044万,听着挺唬人对吧?
结果有人扒皮说点映半个月才攒到8000万,合着正式上映就挣了1000来万?
第三天直接断崖式跳水,单日票房从9000万垂直砸到2000万不到。
影院经理们立马变脸,黄金场次全砍了,有观众吐槽想看片得半夜蹲场子。
这时候豆瓣倒热闹起来了。
评分从7.8飙到8.3,热搜挂着五年最干净喜剧,三刷观众写小作文说“笑着笑着哭湿口罩”。 连人民日报都下场夸“重新定义喜剧尊严”,央视还给了3分钟专题。
可这些高大上夸赞屁用没有啊!
上周票房卡在3.28亿不动了,离5亿目标差着1.7亿窟窿,业内预测最终落点也就4.7亿。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我翻了一百多条观众评论,发现年轻人说得特直白:“陈佩斯演技没得挑,但谁要看民国戏班子啊? ”
24岁以下观众占比从39%暴跌到21%,主力全是70/80后。
有大学生留言:“我爸逼我去支持老艺术家,可票价够我吃三天外卖了”。
宣传团队也不是没挣扎。
搞了个“60岁以上10元观影”,结果发现老年观众占比不到5%。
同档期撞上《南京照相馆》,人家热搜上了50多次,《戏台》才12条。
宣发预算才400万,连对手零头都够不上。 网友倒是自发搞包场,可几百人撑死贡献几十万票房,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成本回收这事儿窒息。
按行规票房得达成本三倍才能回本,1亿投资意味着要冲3亿。
现在猫眼预测总票房4.7亿,片方分账完刚够填坑。
想起陈佩斯路演时说“我这辈子就认准喜剧这条路”,突然觉得悲壮,老爷子押上全部身家,结果市场告诉他“情怀不值钱”。
题材硬伤简直像魔咒。 原作话剧巡演70城爆满,可搬上银幕就水土不服。
观众骂反派洪大帅“傻气冲天”,底层挣扎的悲凉全没拍出来。
同样讲传统艺术的《长安的荔枝》用现代叙事包装,票房轻松破10亿,而《戏台》被批“老派笑点像出土文物”。
上周《戏台》排片率跌到13.5%,这周新上的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又抢走5%场次。
影院经理私下说:“文艺片能给你排早场不错了,难道放着《侏罗纪世界》不赚钱? ”
离谱的是有观众晒票根,显示影院把《戏台》排凌晨1:50场,配文:“陈老师,我尽力了”。
现在业内都在算止损账。 这片子要回本得再捞1亿,可第三周新片扎堆上映,单日票房预估连1500万都守不住。
制片人透露连衍生品开发都停了:“买票的人都凑不齐,谁买周边? ”
想起陈佩斯抵押房产时说的“不想输也不敢输”,突然理解他为什么在采访里苦笑:“做艺术不能全是算计”。
但让我失眠的是某影视公司高管的暴言:“《戏台》证明了两件事:第一,豆瓣9.6分抵不过一条爱豆热搜;第二,70岁艺术家赌命拍片,在资本眼里不过是行为艺术”。
所以问题来了:当陈佩斯们押上棺材本追求的艺术尊严,撞上年轻人刷着短视频说“没兴趣”,到底是我们抛弃了好电影,还是好电影早就不在乎我们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