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湖北省文化系统知识青年下放五十周年,去年4月26日写了一个微电影剧本:《那棵杉树》。
让AI修改微电影剧本(一)
为湖北省文化系统知识青年下放五十周年,去年4月26日写了一个微电影剧本:《那棵杉树》。
现在有了AI语言工具,让它帮着改改,我来看看怎么样。
今天先发我的原作。
微电影剧本:那棵杉树
农村田园,林木,村落,农舍。
一位老者辨识、寻找着什么。
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老者停下脚步,仔仔细细打量后,微微颔首。
老者的画外音:你好啊,我的杉树。50年了,我还是找到了你。
画外女学生音:老师,您栽的这棵树,长大了会结果子吗?
画面切换到50年前。
年轻时候的老者——当时插队任教的知青,正在栽种一株杉树苗。几个学生——农民的孩子,在帮他。
知青老师回答女学生说:这是杉树。它不结果子。但它长得很直,很高,冬天也不落叶,还是绿的。
女学生:那它一定很好看了?
知青老师:不光好看,更好用。用它盖房子,做房梁,做房柱,做门窗,做什么都是好材料。
女学生若有所思。
农村学校的课堂上,知青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女学生先还坐在课堂上。慢慢的,女学生淡出画面,镜头里是一直空着的她的座位。
在村落、田畴间寻找着,呼喊着的知青老师。
干着农活的女学生,停了下来,循声望去。
知青老师找到女学生,急切地跟她说着什么。女学生低头不语,只是默默流泪。
知青老师坚决地拉着女学生一起走开。
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课堂上女学生的脸上漾开着笑容。
杉树苗。
一把锄头锄松土壤,给树苗施肥,浇水。
是女学生。
知青老师的画外音:施肥,浇水,庄稼会不一样的成长。好好读书,就是给自己施肥,浇水。
恢复高考,知青老师正在读书,复习,积极备考。
女学生默默地帮知青老师续上杯水,又默默离开。
变换了几次这样的场景后,出现知青老师昏晕在摊开的书本中间的画面。
来续水的女学生发现情况异常(招呼,轻摇,无意间触摸到了老师滚烫的额头),水杯打翻,急切地跑出去喊人。
知青老师昏睡在人力车上。额头搭着一条湿毛巾。
乡路上,几个知青、老乡拖着人力板车急匆匆向乡镇医院奔去。
被示意她不用去。女学生停下来,望着人力车渐渐远去。
女学生发现跌落在地上的老师的眼镜。她小心翼翼地拣起眼镜,轻轻擦拭。
女学生的身影淡出,化入正在成长的杉树树苗。
切换画面。
镜头由可标识为知青点的门,进入室内,女学生的手,把老师的眼镜放还在桌上摊开着的书本上。
女学生画外音:您都已经是老师了,还要看那么多书吗?
知青老师画外音:你看那棵杉树苗,是不是长得再高,还要往上长啊?老师还想上大学,学更多的知识。
女学生画外音:老师,您真棒!
知青老师画外音:你也会和老师一样。还会超过老师的。
颠簸的人力车上,知青老师缓缓睁开眼睛:我是不是不行了?
推着人力车的一位知青:不会的。我们陪着你。
回到知青点知青老师桌上摊开书本的房间。
女学生的视线停留在知青老师书写的一幅字上。
女学生轻声朗读:
那棵杉树
移栽一棵小杉树
武汉树苗入乡土
苗育苗壮树成林
棵棵劲拔挺梁柱
画面变换知青老师与包括女学生在内的课堂上师生教学互动的情景。
知青老师淡出画面。
村口,背着背包的知青老师在和乡亲告别。当知青老师准备转身离开时,女学生跑上前去,拉住老师的手,不舍放开。
同一个课堂上,那位鼓励过知青老师的知青在讲课。
扫过学生的笑脸,定格在那个座位上的女学生的笑脸特写。
新的知青老师的手在黑板上写下:知识就是力量。
在黑板上写字的手淡出,化出抚摸着杉树的老者的手。
画面回归50年后的当下。
老者的手,猛然间停了下来。老者听到了什么,他回头望去。
也已经步入老年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正向杉树走来。孩子的胸前,别着一枚大学的校徽。
当年的知青老师和女学生惊喜的互相认了出来。
三个人的笑脸。
杉树。
孩子胸前的校徽。
字幕——谨以本片致敬半个世纪前在广阔天地里有过作为的湖北省文化系统知青群体
剧终。
明天说一下这个微电影剧本的生活来历,并发第一个AI工具的修改版本。
来源:荆郢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