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2日,电影《我的船长老师》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的主人公原型是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教学点老师胡大清,他是全国优秀教师。而我作为一名麻城广播电台记者,38年前采访过他。我与胡老师的采访报道故事,要从1986年6月说起。
11月22日,电影《我的船长老师》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的主人公原型是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教学点老师胡大清,他是全国优秀教师。而我作为一名麻城广播电台记者,38年前采访过他。我与胡老师的采访报道故事,要从1986年6月说起。
那时,我刚刚从北京部队新闻岗位复员转业回到地方,被安排到麻城广播电台工作。入职不到半年的某一天,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三河口镇有位35岁的老师每天摆渡接送学生,12年如一日,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因水阻隔上学难的问题。这个消息一下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去采访胡老师。
提前三天,我打电话给喻家畈教学点附近的一位朋友,他是当年麻城县(未撤县设市)三河口区张广河乡国营铁厂的负责人之一,想请他帮忙提供交通工具。我们约定6月29日,我和省城的记者罗辉先乘车到三河口区政府,然后转乘他帮忙叫好的手扶拖拉机,乘车进山采访。
当天一大早,我和罗辉记者从麻城万家巷车站出发,十点半左右到达三河口区,一眼就看到来接我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员王师傅。我们坐上这全身外露的“敞篷车”,沿着崎岖的绕山机耕路前行,穿越三河口水库边蜿蜒的山林,最终来到了喻家畈教学点。放眼望去,四间土坯房静静地矗立着,五星红旗在房顶飘扬,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
我们见到了正在伙房做饭的胡大清老师。我向他表明来意,并出示了记者证。这位老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身材瘦小,面容疲惫。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笑着说,这里卫生条件差,连坐的椅子都没有。他起身引我们到屋外树荫下的石头上入座。递过茶水后,他便切入正题。他说,附近5个村民小组位于三河口水库库尾,被水阻隔,小孩上学极为困难。于是他设法做了条渡船,接送水库两岸的孩子们来这里上学读书。
每天早接晚送,中午孩子们留校,胡老师既要当厨师,又要担任复式班一到四年级的老师。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未间断接送学生。他介绍起教学点的情况时如数家珍,我们也听得十分入神。
中午时分,18个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敲响后,有序地来到食堂排队。说是食堂,其实就是支起三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子和椅子供孩子们吃饭罢了。等孩子们吃完午饭,胡老师才来招待我们。一道青菜炒豆腐、西红柿蛋汤、白萝卜烧红萝卜和一碟咸菜,这对胡老师来说已经算是大餐了,我们三人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胡老师让我们稍作休息,自己却挑着水桶到水库边打水去了。6月的夏天,我们即使坐在树荫下也满身是汗,而他还要在学生吃完中餐后继续洗碗刷盘、打扫伙房卫生。
两点半,上课铃响起,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课堂。我们在不打扰学生和老师上课的前提下,静静地站在墙角一侧,听胡老师给大小班的孩子们讲课。他讲课的样子一丝不苟,对课题的讲解翔实生动。第二节是体育课,在仅有20多平方米的操场上,他支起了一个篮球架和一个木板乒乓球台,旁边还有跳高跳远的沙坑,孩子们在这里进行课间锻炼、嬉笑玩耍,一张张小脸蛋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整个场景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气息。
临近傍晚时分,胡老师开始了他的船工活。送5个小孩子到对岸塆边,然后返回再接送另外4个学生到另一个村里,再继续送走最后一批学生……每一次往返,每一趟摆渡,都要花费20多分钟。夕阳西下,看着胡老师摇着小舟的身影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2年来,小船每年伴随他从开学到学期结束,无论酷暑严寒,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被接送。这些学生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之后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而胡老师依然在这里多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
胡大清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作为一名记者,对其大力宣传和报道我责无旁贷。回到台里,我一气呵成,写成通讯《白色小渡盆》《渡口上的园丁》《迎来送往十二载,接送学生甘冒酷暑寒》。这些文章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刊发。胡老师也获得湖北省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多次出席中国教师节央视晚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22年初,以他的事迹为素材的电影《我的船长老师》摄制完成封镜,并于今年11月22日在全国上映。38年后,看到自己曾经报道过的典型人物被搬上荧幕,我感慨万千。在此,向胡大清老师致敬!向电影《我的船长老师》致敬!
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