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问世,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问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胶片到粒子水墨,中国电影用两个甲子完成了追逐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文艺网专访十余位文艺工作者,推出系列专访视频《光影道》,聆听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问世,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问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胶片到粒子水墨,中国电影用两个甲子完成了追逐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文艺网专访十余位文艺工作者,推出系列专访视频《光影道》,聆听他们与中国电影的故事。
首期专访嘉宾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张冀。他以其深厚的创作积淀和独到视角,带我们穿越百年光影长河,探寻中国电影的基因密码与发展之道。
张冀,编剧,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编剧作品有《夺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我和我的祖国》《三大队》等,曾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原创剧作奖、第1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编剧;第二届“光影中国”2020-2021年度荣誉推介编剧奖;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等。
谈及“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一主题,张冀用“传统、写实、坚持、梦”四个关键词勾勒出中国电影的独特气质。同时,他认为中国电影120年来,最重要变化就是回应人民关切。审视中国电影的历史方位,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相比可以不谈差距多谈优势。
中国电影最重要变化:
回应人民关切
站在120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张冀认为中国电影最重要变化在于回应人民关切:“中国电影在革新,在回应观众,它在吐故纳新。这个创新,跟观众互动紧密联系,曾经一度我们认为,电影只是可能少数人表达的艺术。我们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真正履行电影是大众的、人民的艺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句话其实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
电影《三大队》中张译饰演的程兵12年追凶 图源:电影《三大队》官方微博
于张冀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张冀会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电影《三大队》创作时,张冀来到公安局,深入刑警一线观察记录,最终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警察形象。正是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让《三大队》这部电影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最终斩获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受谢晋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导演的影响,张冀迈上电影创作的道路。回顾张冀的创作生涯,从《中国合伙人》到《夺冠》再到《三大队》,“写实”贯穿了始终。
因为电影,张冀走过许多地方、遇见多样人生,得以书写那些平日鲜有交集甚至曾存误解的群体。现实的力量,在于通过他们的故事,让观众在银幕上看见身边人的真实生活——这些鼓舞人心的片段,既照亮他人,也映照创作者自身。于他而言,创作成为理解国家、认识自己的独特路径。
2012年,籍籍无名的张冀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最终执笔《中国合伙人》。多年后他在商场偶遇一位家具经销商,对方坦言正是受这部电影触动,才决心来北京创业。这段偶然的对话让张冀感慨:“我相信电影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电影好像是有一种力量的。”这种创作与现实的奇妙联结,印证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在创作实践中,张冀构建起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浪漫的,“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写照,又增加了来自创作者的艺术感、梦幻感:“如果现实是风雨交加,现实主义是风雨无阻。因为风雨无阻才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目前我们所遭遇的现实的解决方案,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案,一种心态。”
张冀用《哪吒2》类比现实主义,他认为《哪吒2》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才会引发观众的共鸣。《哪吒2》 借神话奇幻叙事,将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困惑与“打破成见”的精神诉求相融合,让观众在“想象”中获得直面现实的勇气。
面对时代赋予的多重角色,张冀坚定地选择成为“记录者”与“创造者”。他珍视电影的文献价值,正如他在《乌鸦与麻雀》中看到的,优秀作品总能通过具象场景传递精神力量,在石库门的屋檐下照见整个时代的风骨。他更执着于艺术的升华,要在现实土壤中培育理想之花。这种创作理念在《中国合伙人》中得到完美诠释,影片既忠实记录改革开放浪潮,又塑造出超越时代的奋斗者群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危机与机遇并存
置身世界电影坐标系,张冀冷静剖析中国电影的方位:“差距越来越小,或者说我们可以不谈差距了,我们可以多谈优势。即便在创作层面,我们的年轻电影人,我认为他们是跟得上的,当然这个跟得上还需要一点时间。还有一点,他们需要多投入,多一点生活,多一点创作的自觉意识,这样才会创作出更真的东西。”
张冀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全行业危机:“我们每一个国家的电影人,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怎么让观众回到电影院,怎么更有效地让电影院多存在。我相信很多人都在思考,电影院会不会消亡,消亡传统的电影观众会不会消失,传统的电影的创作者,是不是要更换一个载体或者格式或者方式,这个问题已经前所未见的出现了。”
当传统影院面临互联网短视频的冲击,当AI改写创作规则,张冀认为电影从业者应当积极应变求变,在变化中寻求破局之道。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周末档只上好莱坞片,后面中国电影靠什么夺回周末档?靠的就是神话故事、戏曲故事、传说故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哪吒2》取得这么高的票房和广泛的社会和传播效应也是如此,所以要相信传统文化是可以保持我们生命力的。”“传统”在张冀看来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根基。
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影院放映国产神话片夺回周末档,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续写国漫传奇,中国电影始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这份植根血脉的延续与“坚持”,正是中国电影抵御困境的生命力所在。
张冀认为,在变局中,年轻的中国电影人有更多转身的优势,他们“小”“快”“灵”,自带轻装上阵的天然活力,没有历史包袱的桎梏。
面对微短剧的冲击,张冀展现了坚守与包容并存的姿态。在他眼中,电影院里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但也坦然接受媒介迭代的可能。张冀表示自己不会涉足微短剧创作,他希望维护经典,传承电影的力量。
同时,他也尊重时代潮流,并以网络文学的发展类比:“网络文学是文学适应时代的一种方式,没有一种标准可以衡量文学,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完全衡量电影。”他认为:“如果年轻人都选择微短视频去创作电影,未来电影观众在观看微短视频时,把它当电影看,这个就是有价值,有它的时代特征的。”
站在120年的里程碑前,张冀的目光既投向悠远的历史深处,又聚焦于瞬息万变的未来。这位始终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点的创作者,用他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情怀,为中国电影的百年征程写下生动注脚。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人,有责任借用影像记录时代,也许后人会通过电影了解我们,这很重要。”这份坚守与创新交织的精神品格,正是中国电影穿越百年依然生机勃勃的奥秘所在。
张冀的哪部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我们将抽取评论点赞最高的1位粉丝送出张冀签名照及纪念品!
来源:芭比小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