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礼上,当聚光灯打在导演李玉身上时,谁也没想到这位以《观音山》《红颜》成名的女导演,会向沿用百年的行业术语发起挑战——她手持奖杯直言:"该把'处女作'扫进历史垃圾桶了!"这番言论犹如在影视圈投下深水炸弹,社交媒体瞬间刷屏。
2025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礼上,当聚光灯打在导演李玉身上时,谁也没想到这位以《观音山》《红颜》成名的女导演,会向沿用百年的行业术语发起挑战——她手持奖杯直言:"该把'处女作'扫进历史垃圾桶了!"这番言论犹如在影视圈投下深水炸弹,社交媒体瞬间刷屏。这场关于语言暴力的性别战争,究竟藏着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偏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李玉说出"处女作"三个字时,镜头扫过台下年轻女导演们泛红的眼眶。这个影视行业沿用百年的专业术语,源自日语"処女作",而它的英文原型"maiden work"更直白——就像给女性创作者打上贞操烙印的钢印。
"每个新导演的履历表上,都盖着个'处女膜'。"李玉的辛辣比喻引爆全场掌声。她翻出1920年代鲁迅引进该词的历史档案,指出当时裹着小脚的女编剧们,连抗议的资格都没有。如今00后女导演占比突破43%的今天,这个暗含性羞耻的词汇仍在行业通行。
颁奖礼直播时,观众发现李玉这段发言神秘"消失"。但网络流传的现场视频里,能清楚看到她攥紧话筒的手背青筋凸起:"我们不是待价而沽的处女,是手持利刃的开荒者!"
这种"消音"操作反而让话题持续发酵。有网友扒出近三年获奖名单:女性导演的"处女作"报道里,76%配图是生活照而非工作照;男性导演则清一色片场硬照。语言暴力就像空气,看不见却时刻笼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支持者连夜把#开山作#刷上热搜榜首。新生代导演文淇晒出戛纳行程单,把处女作栏果断改成"首作";北电教授在课堂演示PPT时,特意给"处女作"加上删除线。
但质疑声同样汹涌。某资深制片人在朋友圈嘲讽:"按这个逻辑,'处子球''处女航'都得改?"更有人搬出《狂人日记》案例,强调"开山作"特指里程碑作品。这场争论意外催生网络热梗:当00后导演在豆瓣标注"开刃作"时,50后前辈回复"我们那会叫破处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下一个台风》片场,李玉让女主张伟丽反复摔打浸透海水的戏服。这种"不优雅"的创作态度,正是她对女性创作的定义——不需要贞洁牌坊,只要开山斧的锋芒。
其实变革早有端倪:近三年柏林电影节女导演占比提升19%,威尼斯影展新增"性别平等指数"评分项。当90后女导演开始用VR技术解构男权叙事,这场从语言开始的革命,正在撬动百年影视帝国的地基。
回看1925年鲁迅写下《伤逝》时,不会想到百年后的女导演们仍在为"处女作"正名。但当我们刷着"开山作"tag的短视频,看着电影节红毯上穿西装不穿礼服的新锐女导演,或许该记住李玉那句话:"说出来就舒服了。"语言的裂缝里,照进的不仅是月光,还有破晓的曙光。
来源:Mirroni米罗尼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