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40天,《火种》只收77.5万票房,总观影人数2万,11月27日当天票房显示为0
上映40天,《火种》只收77.5万票房,总观影人数2万,11月27日当天票房显示为0
一边是冷档期的寒意,一边是动画大片点燃市场的热浪,这个对比不需要铺陈,数字已经给出答案
同一天,《疯狂动物城2》单日拿下超过1.8亿,预售超过3亿,想看人数达到220万,预测总票房突破25亿
冷档期不是观众不来,而是观众挑片更狠
这两个月里,大咖影片陆续失速
张子枫、舒淇、陈坤、黄晓明的新片轮番遇冷,胡歌参演的电影票房也不过两千多万,已经算是相对体面
明星光环在这个档期几乎失效,能否被选择,更多看内容与观感
观众在寒冷的档期里,依然会为好片奔赴,只是留给普通作品的耐心越来越少
回到《火种》
9月底点映持续一周,10月12日在北京办全国首映礼,10月16日通过人民院线全国上映
首日排片有8000多场次,但票房只有14万,这一天成为该片的最高峰
次日降到5万,后续难以争取更多排片
到了11月26日,刚好满40天,总票房77.5万,片方分账为27万
截至11月27日10点49分,累计77.6万,当日票房为0,几乎进入静止状态
数据摆在那,波动微弱,预测空间也不大
阵容并不弱
富大龙、姜武、田海蓉坐镇,都是熟面孔和有口碑的演员
同样是姜武担纲,《戏台》今年拿下4.11亿,《731》超过19亿,《火种》则停在几十万,差距跨越三个数量级
有人把原因押在演员身上,这个解释太省事
排片不是问题,转化才是问题,影院把场次给了机会,观众没有持续投票
《火种》采用双时空叙事,一条线是李大钊的壮烈历程,另一条线是1951年的缉捕行动
首映礼上主创谈得很清楚
导演陈剑飞说,富大龙塑造李大钊的表演是天花板,姜武的表演精准精彩,双时空叙述力求跳出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聚焦人物传递大钊精神
这是创作主张,方向并不保守
李大钊嫡孙女李乐群在现场表示,观看影片如同与祖父跨时空对话,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片场的热度也曾真实存在
演员吕一丁说,富大龙在片场非常认真,剧本上写满笔记,与其合作搭戏很舒服
问题是,创作选择能否被市场接住
有人在社交平台提到,双时空剪辑存在逻辑断裂,转场生硬,情感表达流于口号,这些评价有争议,样本并不一致
关于剪辑与叙事的争议存在,但因口碑分散且信息来源多为影评与自媒体,结论需要克制
这部片子确实在上映前做了路演,热度也靠近圈层,但走到大众的那一步,似乎缺了一个能把观众钩住的点
到底该把问题归因在哪
是冷档期压制了题材的接受度,还是影片本身缺少让人愿意推荐的观影记忆
真问题在于,观众愿意把周末的两个小时交给什么样的故事,而《火种》没有形成足够的口碑动能
同样是点映,《戏台》靠口碑逆袭,后续排片稳步提升,最终过了四亿
口碑是最稳的宣发,这件事在《戏台》被验证,在《火种》却没有发生
市场规则简单直接
影院端遵循票房表现与预售数据,场次会向更有潜力的影片倾斜,不存在固定保护某类题材或某个阵容的排片政策
《疯狂动物城2》的表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冷档期照样可以热,关键是片子本身要让人买单
对创作者而言,这不是一句大道理,而是每一场观众的选择堆出来的现实
片方分账只有27万,这个数字引发很多情绪
自媒体猜测连演员片酬和盒饭钱都不够,这种放大并不严谨
27万分账是事实,能否覆盖片酬与成本属于财务细节,外界不必匆忙下结论
更值得确认的是,投入与回收的失衡,提醒行业别再迷信阵容,别把创作难题交给演员来背
老戏骨不能替内容站台,故事必须自己站稳
把时间线捋清楚,能看到努力的痕迹
9月底开始点映,10月12日首映礼,10月16日全国上映,10月17日票房迅速下滑,直到11月26日数据停在77.5万,11月27日更新为77.6万
每一个节点都做了该做的事,结果依旧没有起色
为何会这样,不是一个理由能解释清
当档期失去节日加持,影片要么靠情绪与口碑自发扩散,要么被更强的选项迅速挤出
这件事会带来一些后效
商业上,片方会更谨慎评估冷档期的投放,宣发节奏与受众定位需要更细分
创作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不只是结构的变形,更在于人物与情感能否走近当代观众
舆情上,行业会继续讨论如何平衡严肃性与可看性
冷档期的观众并不排斥历史题材,但会拒绝生硬的表达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几个具体动向
11月28日至11月30日《火种》在猫眼专业版的票房更新可能仍然微弱,是否有主创就票房与口碑争议发声,行业自媒体是否推出更系统的复盘分析
如果有回应,最有价值的不是情绪,而是创作与传播的复盘,包括点映反馈如何回流到后期宣发,叙事选择与剪辑策略是否有更好的可调整空间
这次失速是一次清晰的提醒:在冷档期,明星不再是护身符,故事与观影体验才是唯一的护城河
观众愿意为真诚而来,但不会为生硬驻足
冷的不是季节,是没能抓住情绪与节奏的影片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