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守正创新显活力 陇原影视绽芳华——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电影和广播电视类作品综述
□于涛
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电影和广播电视类获奖作品,宛如璀璨星辰,在陇原大地的文化天空中熠熠生辉,生动展现出甘肃电影和广播电视创作守正创新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这些作品扎根陇原厚土,汲取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养分,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让陇原影视绽放出别样的芳华。本次电影和广播电视类共评选出17部获奖作品,其中电影类4部、广播电视类13部(含纪录片11部、网络纪录片1部、广播剧2部)。这些作品呈现出创作主体多元共生、主题表达丰富立体、技术运用守正创新的总体风貌。从制作主体来看,涵盖了国有影视公司、民营企业、高校、融媒体中心、事业单位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上下联动、公私互补、跨界协作的创作格局;从主题维度而言,红色历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现实等题材全面覆盖,既深挖本土资源,又呼应时代命题;从技术表达来看,4K超高清拍摄、无人机航拍、沉浸式叙事、融媒体传播等新技术、新手法广泛应用,让传统题材焕发新生。17部作品以影像为笔、以声音为墨,共同描绘了甘肃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图谱与新时代的发展画卷,彰显了甘肃电影和广播电视创作的蓬勃生机与丰硕成果。
一、创作主体扩容:构建开放协同的创作生态
创作主体的多元性是本届获奖作品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不同类型的创作主体凭借各自优势深耕细作,形成了优势互补、活力迸发的创作生态。国有影视机构与文化单位凭借资源整合能力与专业制作经验,成为重大题材创作的中坚力量。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邀请国内著名导演,联合甘肃中元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南梁革命纪念馆打造的纪录片《南梁之光》,借助纪念馆的史料优势,系统梳理了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脉络,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感染力。民营企业则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灵活的创作机制,聚焦现实题材与本土故事,庆阳汇恒盛视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浴血阻击》、甘肃秦乐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的《我没有失踪》、甘肃表是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的《天盖勒》,分别从红色阻击、现实困境、乡村振兴等角度切入,展现了地方民营影视公司对本土历史与现实的精准把握。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为作品注入了学术深度与创新思维,兰州文理学院创作的纪录片《丝路印迹》,将丝路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影视表达相结合,在梳理文化脉络时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成为高校参与文化题材创作的典范。融媒体中心的崛起则让创作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康乐县融媒体中心的《铁匠,我算是铁匠》、临洮县融媒体中心的《我的戎疆岁月》、高台县融媒体中心的《黑鹳的春天》,凭借扎根县域的地缘优势,捕捉到传统手艺传承、老兵情怀、生态保护等鲜活素材,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基层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此外,省广电总台、甘肃省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创作的广播剧《青春敦煌》《黄河远上》、纪录片《东风五号传奇》等作品,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平台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在主题表达与传播覆盖上实现了双重突破。这种多元主体的协同创作,打破了传统影视创作的壁垒,让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故事都能通过影像与声音得以呈现,极大丰富了甘肃广播影视作品的创作版图。
二、主题维度拓展:深耕本土与时代共振的叙事表达
制作主体的多元共生,最终凝结为主题表达的丰富维度。17部作品立足甘肃“红色土地、生态屏障、文化高地”的战略定位,在红色记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现实等多个领域深耕细作,构建起立体多元的主题矩阵。红色题材作为甘肃影视创作的传统优势领域,本届获奖作品在叙事方式与精神表达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故事电影《浴血誓言》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征战历程为背景,没有聚焦于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普通士兵的视角,呈现他们在极端困境中的信仰坚守与人性光辉,细腻的人物刻画与震撼的战争场景相结合,让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浴血阻击》则聚焦庆阳本地的红色战役,通过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还原,展现了陇东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无畏,成为传承南梁精神的生动教材。纪录片领域,《南梁之光》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与实地拍摄,系统展现了南梁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的全过程,清晰梳理了南梁精神的形成脉络,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青春丰碑》以青年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青春担当,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东风五号传奇》则将视角转向国防工业战线,记录了甘肃军工人为国家国防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家国情怀,拓展了红色题材的叙事边界。这些红色题材作品共同构成了甘肃红色历史的影像档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与弘扬。
在生态保护主题上,作品紧扣甘肃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以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生态之美与保护之力。纪录片《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采用4k超高清拍摄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全方位呈现了祁连山的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既展现了“中华水塔”的壮阔风光,又记录了生态保护带来的显著成效,从牧民的生态转型到科研人员的坚守,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黑鹳的春天》聚焦高台县的黑鹳保护工作,通过隐蔽拍摄捕捉到黑鹳繁殖、迁徙的珍贵画面,同时记录了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以小切口展现了生态保护的大主题;《青绿甘南》则以诗意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甘南草原的生态修复成果,草原湿地、成群牛羊与藏族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互交融,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甘肃优美的生态风光,更传递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本届作品的另一重要主题,作品深挖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纪录片《丝路印迹》沿着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的线路,梳理了沿线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与当代发展,通过考古发现、学者解读与现实场景的交织,展现了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敦煌遇见绍兴》以跨地域文化对话为切入点,将敦煌文化与绍兴文化并置呈现,敦煌壁画与绍兴越剧、莫高窟与兰亭的镜头交替,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则创新叙事方式,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结合敦煌文献、壁画中的时令记载与当代敦煌人的生活实践,通过短视频合集与沉浸式体验的表达方式,让敦煌文化以更年轻化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广播剧作为声音艺术的代表,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青春敦煌》通过年轻学者的视角,以声音呈现莫高窟的文化内涵,立体声录制与环境音效的运用,让听众仿佛置身洞窟之中。这些作品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勇于创新表达,让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实题材作品则聚焦当代甘肃人的生活图景,展现了时代发展中的民生百态与精神追求。故事电影《我没有失踪》通过一个寻找失踪警察的悬疑故事,探讨了职业坚守、家庭关系等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天盖勒》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肃南草原牧民的生活变迁与精神风貌,质朴的镜头语言与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当代乡村的新面貌。纪录片《铁匠,我算是铁匠》记录了乡村传统铁匠的坚守与传承,通过铁匠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展现了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传递了工匠精神;《我的戎疆岁月》则聚焦临洮县的老兵群体,记录了他们的军旅生涯与晚年生活,展现了老兵们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这些现实题材作品扎根生活、贴近群众,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又关注了个体的命运与情感,让观众在感受现实温度的同时,引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三、技术赋能升级:革新表达与传播的双重突破
技术创新为作品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届获奖作品在拍摄技术、叙事手法与传播方式上的创新突破,让广播影视作品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拍摄技术方面,多部作品采用了先进的影视技术,极大提升了画面质感与视觉冲击力。《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运用4K超高清拍摄、无人机航拍、长焦镜头等技术,捕捉到祁连山的壮阔全景与细节特写,雪山冰川的晶莹剔透、森林草原的郁郁葱葱、珍稀动物的灵动可爱,都通过高清镜头完美呈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黑鹳的春天》则运用隐蔽拍摄设备与慢镜头技术,成功记录下黑鹳孵化、育雏的珍贵瞬间,细腻展现了黑鹳的生活习性,体现了生态纪录片拍摄技术的专业性;《青绿甘南》采用诗意化的镜头语言,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与色彩的细腻捕捉,展现了甘南草原的壮美与灵动,让生态之美更具感染力。
在叙事手法上,作品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创新表达形式,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以“节气 + 故事”的模块化结构,每集聚焦一个节气对应的敦煌文化元素与民俗活动,配合简短精悍的时长与生动活泼的解说,适配新媒体传播场景,截至目前全网播放量突破千万,成为文化题材网络纪录片的成功范例;电影《浴血誓言》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细节描写,通过军民情谊、战友互助等感人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红色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情感共鸣;广播剧《黄河远上》充分发挥声音艺术的优势,以黄河岸边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故事,融入“花儿”民谣与方言,运用立体声录制、环境音效还原、角色配音等技术,构建了立体的声音空间,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与感染力。
在传播方式上,作品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融媒体中心创作的《铁匠,我算是铁匠》《我的戎疆岁月》等作品,通过地方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同步推送,既覆盖了本地受众,又通过新媒体平台触达了更广泛的年轻受众;《敦煌岁时节令》借助敦煌研究院的新媒体矩阵,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广泛传播,通过话题互动、直播带货等形式,让敦煌文化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实效性;省广电总台的广播剧《青春敦煌》《黄河远上》不仅在广播频率播出,还通过音频平台上线,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收听需求,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技术创新与内容创作的深度融合,让本届获奖作品既保持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又增强了传播力与影响力,为甘肃电影和广播电视创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守正创新・未来可期:甘肃电影和广播电视创作的发展展望
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电影和广播电视类的 17 部获奖作品,是近年来甘肃广播影视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现。多元的创作主体构建了开放包容的创作生态,丰富的主题表达彰显了扎根时代、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创新的技术运用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与传播效能。这些作品既深挖甘肃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又呼应了国家发展的时代命题,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又展现了当代甘肃的发展成就与人民的精神风貌。它们不仅为广大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更在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传播甘肃声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期待甘肃文艺工作者继续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更精湛的技艺,挖掘更多甘肃故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希望创作主体能够进一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创作合力;希望主题表达能够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关注更多现实问题与精神需求;希望技术运用能够不断突破,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相信在敦煌文艺奖的引领与激励下,甘肃电影和广播电视创作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推出更多具有甘肃特色、中国气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让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