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没想到如此偏门小众的影片,竟也能拿到过亿的票房成绩,真是远超众人意料之外啊!
真没想到如此偏门小众的影片,竟也能拿到过亿的票房成绩,真是远超众人意料之外啊!
这部电影就是从戛纳归来的《狂野时代》,由易烊千玺、赵又廷,李庚希等主演...
而易烊千玺也是刚刚凭借《小小的我》,四次提名之后,终于捧回了金鸡奖影帝头衔。
确实也给这部影片增加了些许关注...
《狂野时代》上映首日票房就突破了7000万...
——预计总票房将突破2亿!
对于一部专为冲奖制作的艺术电影而言,如此亮眼成绩就跟影片名字一样,表现确实相当狂野啊!
那么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咱们不做剧透,只聊概念...
《狂野时代》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观。
讲述了人类一直在追求永生,而永生的秘密是不再做梦,但人类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渴望金钱,渴望物质,渴望权力!
我们白天会做梦,到了晚上也一样会做梦...
即便排除掉了做梦设定,也会有人忍不住偷偷去做梦,而这些偷偷做梦的人,在影片里被叫做迷魂者。
而易烊千玺所饰演角色就是一位穿梭于各个时代的迷魂者...
影片通过六个章节单元结构呈现了迷魂者的梦境旅程。
结合毕赣导演早期作品《金刚经》眼耳口鼻身的设定,我们不难发现...
前五个故事分别借用了人类五感去描述一个事件...
对应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
而最终章则是将五感串联起来,形成了思维,以此作为整个故事的意识升华。
这种五感+思维的结构设计...
让我想到了佛教六根六识的相关理论。
不然怎么说毕赣导演就是典型的作者表达呢...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佛学隐喻,视觉符号和风格标识都异常明显。
不过,说句实话,我看这部片子时也是晦涩难懂...
毕竟不是电影专业,啃起来就很吃力嘛。
尤其后面三个小故事,很多情节都没看明白...
但从我个人理解,抛开故事内容不谈,它背后的隐喻脉络还是能够猜到一二的。
人们都喜欢做梦,白日梦也好,夜梦也罢...
我们憧憬向往的美好都会化作梦境,但如果我们失去了做梦能力,那些美好又该怎样实现呢?
所以《狂野时代》想讲述的远不止于一个关于梦境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元电影”。
因为“电影”变成了我们承载梦的载体。
电影里有一切我们想去实现却未能实现的东西,也许是一个身份,也许是一个行为...
了解了背后隐喻,再回到《狂野时代》,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就是一部中国电影120年变迁史!
第一个故事呈现的是默片时代,依赖视觉表达。
第二个故事,情节中插入了剥夺听力的相关细节,隐喻有声电影时代所带来的感官冲击!
第三章节是味觉主题,电影慢慢开始有了叙事,有了结构,逐渐出现了作者电影...
更懂得如何去讲述值得反复品味的动人故事。
第四章节是嗅觉,电影随着特效发展,其形态开始发生改变,味道也自然有了变化。
而第五个故事则发生在1999年12月31日...
进入新世纪的最后一夜,毕赣用长镜头极尽笔墨描述了末世预言里这最后一场狂欢!
第六章节就是总结了,我们有了思维,懂得了去思考,那么经过思考又发现了什么?
原来电影已经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电影逐步溃烂的过程,毕赣给出的结局是一种缅怀,是一份遗憾,整体还是比较悲观情绪的...
而当我理解了《狂野时代》的背后隐喻,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也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
随着流媒体兴起,大量几分钟解说电影的短视频账号开始盛行泛滥!
他们把一众创作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心血制作的长片电影,所有精彩部分剪辑出来,用几分钟高频率方式输送给观众。
这确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再去看长片已经无法做到沉浸式去听完整故事了...
毕赣通过影片表达了这份焦虑,当电影不再被观看,人类该通过什么载体承载情感与梦境呢?
那如果没人去做长片电影了...
那些“电影解说”又该去解说谁的故事呢?
没人做电影,没人讲故事,“几分钟讲电影”也会随之覆灭,但如果坚持去做,又无法改变目前人们已经养成的碎片化观影习惯。
这就是当下电影行业惨淡的症结痛处...
电影本质上是梦的载体。
而人类需要做梦,这是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电影可能死去的时代...
我们或许更需要《狂野时代》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不曾忘记的做梦能力。
而早在《狂野时代》上映之前,王晶导演对“电影已死”的概念,其实就发表过相关评论...
他也一语中的了这部电影想传达的思想内核。
如今拍电影讲故事的方法既然改变了,就不可能被逆转,电影已经死了,但其实也没有死...
作为创作者需要找到适应时代的新载体。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电影就不被叫做“电影”了,而是以另一种载体形式存在...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
再回顾把电影艺术只当生意来做的王晶导演这番言论,含金量还在上升,值得我们去深思啊。
来源:电影大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