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看不懂”、口碑两极,文艺片还能怎么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7 12:20 1

摘要:以上都是入围过电影节、口碑较好甚至获得过重要奖项的电影,都有明星坐镇,但票房都不高,有的血本无归。相比之下,《狂野时代》预售破 1.2 亿,预测票房 2 亿,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是文艺片、艺术片能触达的极限(文艺片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狂野时代》准确来

从国庆档后到贺岁档前这段时间是电影市场的淡季,很多文艺片、艺术片选择在这两个月内上映,然而今年这些电影的处境格外艰难 ——

舒淇、白客主演的《寻她》,首日票房十几万,上映几小时后宣布撤档;

陈坤主演的《旁观者》撤档 5 天后又定档,累计票房 230 万;

黄晓明主演的《阳光俱乐部》票房约 600 万;

张子枫、张伟丽主演的《下一个台风》票房 476 万;

舒淇执导的《女孩》票房 468 万;

辛芷蕾、张颂文主演的《日掛中天》票房 2235 万 ……

以上都是入围过电影节、口碑较好甚至获得过重要奖项的电影,都有明星坐镇,但票房都不高,有的血本无归。相比之下,《狂野时代》预售破 1.2 亿,预测票房 2 亿,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是文艺片、艺术片能触达的极限(文艺片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狂野时代》准确来说是一部艺术电影,为讨论更具普遍性的现象,下文以 “ 文艺片 ” 统称这些电影)。

不过《狂野时代》受到的关注也是一把双刃剑,最近几天, “ 看不懂 ” 、退票率、退场率、口碑两极、文艺片受众难题等词条先后登上热搜。文艺片真的没有更好的破局之道了吗?就近期文艺片创作、发行、宣传等方面的困境, 娱理工作室 与业内资深出品人、制片人聊了聊(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采访对象们选择匿名)。

口碑越来越容易 两极分化 ,艺术表达和大众审美难两全

在一些影评网站、 BBS 还是文艺青年自留地的年代,文艺片尚且能有一批深度影迷沉浸式解析、讨论,偶尔会有网友调侃影迷是 “ 圈地自嗨 ” 。但如今,文艺片在豆瓣这样的网站上也不再被优待,影迷对于文艺片的评价似乎也越来越苛刻, “ 口碑两极分化 ” 愈发常见。

《狂野时代》是出道便备受关注的青年导演毕赣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在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朱丽叶·比诺什为首的评审团颁发的特别奖,在戛纳、平遥展映已经积累了一些深度影迷的口碑。

相比《地球最后的夜晚》,无论是观众对毕赣作品风格的心理预期,还是宣传方、粉丝的映前宣传,都已经明确告知了买票的观众这是一部有一定观影门槛的 “ 艺术电影 ” ,但 “ 看不懂 ” 的声音在上映后依然很突出,不少人没看完这部 160 分钟的电影就离场了。

《狂野时代》以六个章节的结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知,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场跨越一个世纪的狂野幻梦。观众不见得是真的 “ 看不懂 ” 故事在讲什么,只是对于习惯了明确的类型、主题和线性叙事的影院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构成了观感上的挑战,会感到节奏缓慢、不知所云。

无独有偶,《阳光俱乐部》《女孩》《日掛中天》上映时,也有观众对去冲突化的叙事感到索然无味。

通常来说,文艺片不提供答案,只呈现问题,不给予宣泄,只引发思考,当很多数观众走进影院寻求的是两个小时的放松与娱乐时,文艺片要求的专注与思考自然显得 “ 不合时宜 ” 。而 “ 艺术片 ” 更是要追求一定的实验性、先锋性,彰显作者风格,所以《狂野时代》的门槛会更高。

娱理工作室 与业内探讨这些现象时,对方表示,一方面大众的确在对长内容失去耐心,这不仅是电影领域的现象,在其他内容领域也是如此。短视频平台上按秒计算的高密度刺激,已经重塑了多数人的接受习惯与审美期待。

这是全球电影产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电影产业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从艺术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急剧转型,电影更多地被视作商品,而非艺术品。今年一些卖座的电影,往往都具备娱乐性、性,叙事和视听上吸取了一些短平快内容的技法, “ 易读性 ” 更高。

另一方面,现在的评论环境对于复杂的、多义的、细腻的内容的确不如以前友好。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是意见领袖,需要清楚明白地 “ 安利 ” 或者 “ 避雷 ” ( “ 避雷 ” 往往比 “ 安利 ” 更能满足读者)。严肃类媒体锐减,有深度、有价值的采访、报道、影评越来越少,也使得评论声音更加多元。

“ 在我看来,文艺片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叙事不以满足快读的情绪需求为主,商业片都已经敌不过短剧短视频,何况是文艺片;

再一个是文艺片某种程度上是对话式的,不是灌输和满足式的,往往是补充型的观点和情绪,是带有一定思考性的。而现在的网络氛围非常地二元,只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以至于做一点点个性表达或者探讨的作品都会比较难。

当然,观众永远是对的,不能批评观众。只是说现在文艺片有点腹背受敌的感觉,首先会被跟商业片比市场,说你票房不行;然后影迷也变得更严格,说你表达不够。 ” 受访者表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部分观众对于《狂野时代》的批评并非没有思考意义。影评人周黎明说, “ 当一个迷影高手用一堆电影史知识来获取同好的赞美,衬托观众的无知,彰显自己的渊博,影院电影这一形式便开启了自己的超豪华葬礼。这不是赞歌,这是挽歌。 ”

《狂野时代》的 “ 难懂 ” ,对于一部分影迷来说是解读狂欢,而对于另一部分观众来说是拒之门外;前者眼中的艺术,在后者眼里或许是傲慢。

观众并没有错 —— 花钱买了票,希望能收获一个能唤起共鸣的好故事,这并不是什么非分的要求。电影诞生于街头巷尾,并不是只有阅片量丰富、有鉴赏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走进电影院。

反过来说,主创也没有错,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商业片一种,需要有文艺片在美学探索、人性思辨上先走一步,所有大众的艺术最初都是小众的、先锋的。

文艺片,尤其是艺术片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从今年国产片的电影节成绩单来看,创作方面依然生机勃勃,但如何能把这些原本属于小众的艺术以恰当的方式推向大众市场,找到合适的受众进行 “ 对话 ” ,并获得可供持续的回馈,才是更大的难题。

大部分文艺片连宣发费都收不回来,分线发行目前仍难以推行

今年除了《狂野时代》之外,其余文艺片都难以回本,《下一个台风》《寻她》《旁观者》在档期上的摇摆不定暴露出文艺片普遍的发行困境。

“ 文艺片发行无非碰到两个情况,一个是你投钱做宣发,最后可能连宣发的钱都收不回来。很多电影节获奖的很好的片子,都很长时间找不到发行方,比如《逍遥·游》,至今没有上映;要么就不投钱,也就是所谓的裸发,但再怎么裸发也是有成本的。

现在的裸发比过去裸发还要裸,成本已经被压到最低,比如减少一些院线,还有节约了过去一些拷贝运输的成本,但怎么省它都有一个硬支出,最极限也得有个十几万、几十万,多一点就得 300 万;

正式一点发行的话,就得 500 万起步。 500 万意味着票房得 1500 万以上,看看今年这些文艺片的票房,绝大部分文艺片都没有把握自己能稳拿 1500 万以上,很可能忙一大顿最后落得个被群嘲的下场。”

另外,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文艺片上院线也依然会被要 “ 排片费 ” 。

“ 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任何排片费的话,影院宁可排更商业一点的旧片,比如《 731 》,这是市场马太效应决定的。所以这是个悖论,文艺片是最不应该有排片费的,但恐怕是文艺片是最需要排片的。 ”

《狂野时代》比较特殊,依靠主演易烊千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得以在预售阶段就票房破亿。不过也能看到,当有重量级娱乐商业大片进场时,艺术片的排片便会失去优势。

分线、分众发行是未来趋势,但在当前的整体市场环境下,艺术片的分线发行土壤还未被培育起来。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 “ 大河涨水小河满 ” , 在文艺片还能卖几亿的时候,商业片能卖到几十亿;而现在淡季里大片都难卖到几亿,观众对大片的期待都还没得到满足,很难有多余的情绪和兴趣来接受文艺片。

“ 所以我认为现在谈分线发行还为时过早,从产业角度来讲,全行业更当务之急的是先把商业片给救活,这个跟非常有想法、有表达能力的创作不矛盾。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中等规模的商业片都不太存在,我认为文艺片会回归到一个更手工的阶段,这是由市场倒逼的一个情况。

但这里又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品质好的文艺片,成本其实也没有办法降到特别低。转网播也是一条途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文艺片在网播内容里也是不占优势的。 ”

像《狂野时代》这样能用顶级台前幕后阵容、工业水准来拍的艺术片,在一段时间内可能真的会成为个例了。

营销既要格调又要下沉,明星和文艺片是否还能双向成全?

文艺片的宣传营销也是一大难题,经历过《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一吻的现象级营销事件后,《狂野时代》这次虽然标明了是艺术电影,但在宣传策略上仍然显示出 “ 既要又要 ” 的摇摆困境。

《狂野时代》这次的宣传物料以精美的剧照、口碑图、主创映后阐释等为主,没有太多正片及剧透内容,符合艺术片的格调。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片方的自信,前几年的文艺片宣传大多以“模糊定位”为策略,或者是尽量放大类型元素。

不过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能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的“抓手 ” 似乎还不够,路人还是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看完能引发他们继续讨论发酵的点也有限。一些粉丝制作了告诉大家《狂野时代》讲的是什么、易烊千玺的五个角色分别是什么身份的图集,帮路人观众降低了理解门槛。

电影首映当天,有短视频网红博主在每个主创面前大声喊话,错位的营销方式引发了一些粉丝和网友不满。“土味情话”式喊话起初能吸睛,但如今已在各种电视剧首映活动上轮番上演过,被认为全是套路,缺乏真诚,更与电影本体及格调不符。

在以前,明星的加盟曾经能为文艺片提供一定的票房保证,但如今这一层保证也在逐渐失效。像易烊千玺粉丝这样、仍能在电影上映前后展现出强大的支持力和组织能力的粉丝群体只占少数,最终还是要看能有多人路人进场。

业内人士向我们表示,目前好演员仍然是愿意以较为“合理 ” 的价格出演文艺片的,尽管他们会迎来更加苛刻的评论环境——在很多人眼里,票房就是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在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之前,这种刻板印象很难被打破。

“ 好在文艺片对于演员来说仍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文艺片的主角往往有更丰富的层次和维度,能够展现出演员的更多潜能。而且虽然电影产值在萎缩,但电影的性、舆论引导性依旧是电视剧等其他形式比不了的,对于演员的帮助是多方面的。”

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获得威尼斯影后之后,迎来了大量优质资源,“升咖”效应显著。这样的正面案例会鼓舞更多优秀演员选择那些不那么大众、但是有价值的项目,观众也会为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化学反应,而非仅仅是演员自身的名气买单。

“在近一两年,相对来说对文艺片创作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健康良性的环境,确定性还是恢复了一些,大家可以按各自的方向去工作。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文艺片仍然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业内人士表示。

“ 只是创作者可能要做好一个准备,就是你的表达真的是独特、且能打动别人的。我今天看到一句话,以前听到一个你反对的观点,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划走就行,但是现在好像是要让它消失,对吧?在现在的评论环境里,你要做一个有思考、有态度、有表达的人,你就得想办法征服更多人,否则市场就很难接受你存在,甚至盈利。”

文艺片的出路何在?或许在于创作者在作者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一个更巧妙的平衡点,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提供观众可以感知到的情绪共振。 其次市场定位应当更加精准,文艺片不必强求成为大众消费品,但需要明确目标受众。

另外,行业需要建立更多元、公正的评价体系, 避免简单以票房论成败,展映反响和奖项成绩、长尾放映和多渠道收入、文化影响力都应得到关注。

相信“艺术”和“大众”并不是一对反义词。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