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历史课本,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但1841年那个夏天,在广州城北这片土地上,却真实上演过一场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当士绅、菜农、武馆教头们拿起锄头鱼叉,面对英军的洋枪洋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铮铮誓言。如今,青年导演
翻开历史课本,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但1841年那个夏天,在广州城北这片土地上,却真实上演过一场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当士绅、菜农、武馆教头们拿起锄头鱼叉,面对英军的洋枪洋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铮铮誓言。如今,青年导演王一诺带着摄影机重返三元古庙,用光影为这段尘封的记忆注入新的生命。电影《英雄三元里》将于11月28日全国上映,王一诺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不能让这段历史被遗忘,真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记住,民族的不屈风骨,在这些平凡先辈们的身上得到最热血的展现。"
拍摄该片是冥冥中的使命
电影《英雄三元里》由王一诺身兼总制片人、编剧及导演,汇聚了严屹宽、刘秋实等演员阵容,再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平民史诗。影片讲述了士绅何玉成、菜农韦绍光、武馆教头刘三义等英雄,召集103乡百姓,以锄头鱼叉为武器,自发抗击英军的故事。
导演王一诺与这段历史的结缘始于2023年。她在广州为前作宣传时,经当地街道办的引荐踏入三元古庙。当听闻何玉成、韦绍光等人曾在此立下“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誓言时,她深受震撼,尤其当她了解到“三元里的村民几十年来一直希望能够拍摄这段历史,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让她感到自己似乎有一种“冥冥中的使命”,“如今终于愿望得以实现。”
影片聚焦于一幅“平民英雄群像”。无论是联络四方的萧岗举人何玉成,还是奋起反抗的农民韦绍光、李喜夫妇,其形象均源于真实历史与后人口述,王一诺透露,自己在创作剧本时,通过刘三义因其父辈深受鸦片之害而背负家仇,以韦绍光妻子险遭侮辱为导火索,并最终与具有家国情怀的何玉成相交织,串起了整部影片的主线,编织起士绅、农民、武者等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使得这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抗争有了具体而微的情感锚点,“这种源于人民自发守护家园的团结与不屈,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底色。”
由于项目启动初期并未获得投资,王一诺毅然自掏腰包,用自己的积蓄完成了数次实地采风和剧本创作。她走访何玉成、韦绍光等人的后人,踏勘江门炮台等历史遗址,只为最大程度地贴近历史真实。这份源于她出自军人家庭的家国情怀与热血,也贯穿于拍摄全程。王一诺透露,在拍摄那场再现牛栏岗大雨中鏖战的戏份时,看到演员和群众演员们在寒冷中全身湿透却全情投入,仿佛与历史中的先辈们身影重叠,她多次“默默地跟着他们流泪”。
依据历史记载进行深度还原
在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与进行艺术表达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对于《英雄三元里》这样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作品,王一诺选择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一创作原则,为影片铸就了坚实的历史骨架与鲜活的艺术灵魂。
影片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力求精准还原。王一诺告诉记者,团队在开机前进行了大量史料考证与实地调研,“去了古庙、博物馆,也去拜访了很多后人,又去历史博物馆查找史料”。因此,影片中如三元古庙誓师、牛栏岗大战等核心情节,均依据历史记载进行还原和创作。特别是牛栏岗之战中“天降大雨,淋湿英军燧发枪火药”这一决定性的天气因素也被呈现,展现了历史本身的戏剧性力量。
《英雄三元里》不仅讲述历史,更致力于成为岭南文化的载体。王一诺在采风过程中,深受当地舞台剧《醒·狮》的震撼,并从中获得力量灵感,将醒狮、洪拳、粤剧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叙事。在影片中,这些元素并非简单的背景点缀,激昂的鼓点与醒狮的舞动,成为凝聚人心、誓师抗敌的情感催化剂;而洪拳等传统武术,则直接转化为战场上与敌人近身搏杀的战斗方式。
摄制组更辗转于广州、江门、佛山等地的古村落与三元古庙、曾氏大宗祠等历史遗址进行实景拍摄,让岭南的建筑风貌与地理环境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实现了历史文化与故事情景的自然交融。
鼓励群演都是最棒的演员
《英雄三元里》的拍摄面临多重现实困难。作为一部群像戏,动辄调动上百人的大场面调度是常态。王一诺表示,“可能一个人做不到位,这场戏就要重来”。面对挑战,她曾给群众演员们鼓舞士气:“我相信你们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是注定要参加这部电影。我希望大家不要拿自己当群演,你们都是真正的演员。”
为真实还原历史上的“雨戏”,剧组必须在冬季的广东山区进行拍摄。王一诺回忆,“广东的冬天其实也挺寒冷,有太阳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支撑,其他时候也很冷。”演员们在雨水中浸泡,待日落西山,都是冻得瑟瑟发抖。此外,在古村落取景时,古今建筑交错的现实也给后期制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团队最终通过技术手段,克服了场景还原的难题。
对于演员表演,王一诺展现了极强的把控力。在开机前,她组织演员提前进组,进行“围读剧本”,深入讲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小传与成长弧光。王一诺笑称自己“有一点点强迫症”,一个情绪或一句台词张力不足,都会要求再来一遍。
王一诺坦言自己承受着巨大压力,拍摄周期紧、体量大,包含战争场面和外籍演员的调动,让她在拍摄第一周就因劳累而发烧感冒,但她也在困难中成长为“女战士”,“我发现干起活来的时候,发烧,病痛,一切不舒服都感觉不到了。”
未来继续深耕主旋律电影
王一诺对于《英雄三元里》的创作怀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部凝结所有主创心血的影片能够跨越银幕,在年轻观众心中播下历史的种子,王一诺透露,影片计划主动“走进校园”,通过路演等活动,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让这段抗争史成为生动而深刻的国民记忆课,实现历史精神的代际传承。
《英雄三元里》根植于广东本土,王一诺也希望借此“向全国的观众们去推荐岭南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能让本土观众因熟悉的文化场景而产生深度共情,也能让全国观众透过这一地域性故事,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那一种血性和不屈的觉醒”。
王一诺认为,电影作为“经典的光影影像”,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刻的情感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未来,她希望在以平凡人为主题的道路上持续深耕,聚焦小人物内心的坚韧,去挖掘那些能够传递民族精神的故事,用有价值的创作回应时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来源:北青热点